第344章 不白之冤(2 / 3)

,敢于担当。”

“深入基层,群众口碑极好。”

“多次在招商引资、扶贫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

看到这里,周阳更加确定,自已是挖到宝了。

一个有能力,有担当,还愿意扎根基层的人才,这不正是这次培训班最需要寻找的目标吗?

他心情愉悦地滑动鼠标,将档案拉到了最后一页。

那一页,是“奖惩情况”记录。

然而,当他的目光扫过那一栏时,他的瞳孔,如同被针尖狠狠刺了一下,猛地一缩。

档案的最后,一行黑色的宋体字,像一道丑陋的疤痕,烙印在白纸之上。

【三年前,因“顶撞上级、不服从工作安排”,受党内警告处分一次。】

党内警告处分!

这六个字,像一盆冰水,从周阳的头顶瞬间浇下。

在体制内,这东西的分量,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它不会让你丢掉饭碗,但却会像一粒永远也洗不掉的沙子,硌在你的履历里,让你在每一次提拔、每一次评优的关键时刻,都难受得要命。

尤其是在干部选拔这种事关前途的大事上,一个“政治污点”,往往就意味着一票否决。

周阳的眉头,当场就拧成了一个川字。

一个能力如此出众,群众口碑极好的年轻干部,怎么会留下这么一个碍眼的记录?

顶撞上级?

不服从工作安排?

这听起来,可不像是一个能在策论里写出那种宏大格局的人会干出来的事。

这里面,绝对有事!

第二天上午,省委组织部的小会议室里,气氛有些凝重。

新任的王秀芳副部长,以及干部一处的几位核心骨干,都坐在会议桌前,人手一份培训班的预选名单。

周阳坐在主位上,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

“关于这份名单,大家有什么意见?”

王秀芳率先开了口,她指了指名单上高启的名字,脸上带着明显的惋惜。

“周市长,这个高启,确实是个人才,他的那篇文章,我们几个老笔杆子都看过了,自愧不如啊。”

“但是……”她话锋一转,面露难色,“他这个处分,太扎眼了。咱们这个培训班,是为省里储备后备人才的,政治上必须绝对过硬。把一个有‘污点’的干部树为典型,恐怕……会引来非议啊。”

干部一处的李处长也跟着附和道:“是啊,周市长。干部选拔,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个‘不服从安排’,往小了说是性格问题,往大了说,就是组织纪律性不强。这样的人,能力越强,可能带来的风险就越大。”

另一位副处长推了推眼镜,用一种非常“官方”的腔调补充道:“按照惯例,有处分记录在档的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一般是不予优先考虑的。我建议,还是把他从重点培养的名单里拿下来,换一个更‘稳妥’的同志上去,这样对大家都好。”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意见,出奇地一致。

剔除高启。

这是一个最安全、最稳妥、最符合“程序正义”的选择。

没有人愿意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基层干部,去承担任何潜在的政治风险。

爱惜羽毛,是官场的本能。

周阳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但他的心里,却燃起了一股无名之火。

就因为一个处分,就要将一个大才拒之门外?

就因为一句“不服从安排”,就要否定他五年扎根基层的全部努力?

这是在选拔人才,还是在挑选温顺听话的绵羊?

如果连这种不问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的做法都成了“惯例”,那江岚省的改革,还谈何希望!

他心里清楚,马文祥虽然倒了,但马文祥那种僵化、保守、只求无过的思想,却像病毒一样,依然深深地根植在某些干部的脑子里。

周阳抬起眼,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他的眼神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被他看到的人,都不自觉地低下了头,避开了他的视线。

“各位,”周阳终于开口了,声音不大,但每一个字都敲在众人的心坎上,“我们这次培训班的目的是什么?”

他没有等众人回答,便自问自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