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要不是你率领大军冲锋陷阵,力挽狂澜,这信阳城恐怕早就被贼寇攻破了,本官也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此战!你才是首功。”
“本官定会在奏书中如实详细陈述你的功绩。”
左良玉听后,顿时喜笑颜开。
以往的捷报多由他自己撰写,可其中难免夸大其词,水分颇多,朝廷也一直不怎么相信他的捷报。
虽然这次获得了大胜,但他还是担心朝廷不相信他的捷报,认为他是在虚报功劳。
不过若是汪乔年在他的奏疏里也详细讲明此事,那么他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毕竟汪乔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在朝堂上信誉一向很好,他的话朝廷肯定会相信的。
想到这儿,左良玉赶忙举起酒杯:
“如此,下官就谢过汪大人了。”
随即两人再次碰杯,酒杯碰撞的清脆声响在房间里回荡,气氛一片喜气洋洋。
下午,战场统计结果大致出炉。
此战歼灭农民军两万余人,俘虏五万余人、还俘获了包括李定国、刘文秀等张献忠的义子和其他高级将领。
然而缴获的粮草、甲胄却少得可怜。
不过这也没有办法,毕竟农民军本就一穷二白。
而这些缴获物自然尽数归左良玉所有。
在此次战争中,左良玉损失了三千多人,麾下的粮草、装备也消耗巨大,急需补充。
对于俘虏中身强力壮、愿意归顺的,左良玉决定将他们编入军队,充实自己的力量。
左良玉盘算着,这些新补充的兵力,再加上此次战功带来的封赏,自己的势力又能壮大几分,说不定离侯爵之位又能迈进一大步。
然而,事情其实还远未结束。
因为城外仍有不下十万农民军在周边地区游荡。
若不尽快将他们聚拢收服,这些人极有可能再次为祸四方。
而这也是贼寇难以彻底剿灭的原因!
毕竟他们人数众多、行踪不定,又难以管控。
等到饿急眼的时候,就会再次劫掠周边的村庄和城池。
汪乔年和左良玉对此心知肚明,所以接下来,他们计划尽快聚拢逃往四周的农民军,然后再按照朝廷的规定,将这些人运至辽东。
但这就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粮食问题。
要知道河南地区已连续多年遭受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田野里一片荒芜,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给这些农民军吃。
而要聚拢这十万多农民军,就必须提供足够的食物,否则移民戍边的计划根本无法实施。
不过好在朱慈烺早已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此前便下令,各省收缴上来的欠税无需全部运往京城,需留下一部分充作军饷和应急粮食。
例如安徽一带税收,一大半会运往京城,另外一小半则会运到合肥储存起来。
如此一来,汪乔年只需与安徽方面沟通协调,便可获得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
左良玉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也终于算是落了地,暗自庆幸太子的先见之明。
另外,打了胜仗后,邀功领赏和抚恤伤亡的士兵也是重中之重。
以往明军与农民军作战后,士兵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奖励,战死沙场的士兵家属生活无依,受伤的士兵也得不到妥善的治疗。
这就导致明军作战时消极怠工,不愿拼命。
左良玉此次经历大战,也算是损失惨重了,若朝廷不给奖励和抚恤,军队士气必将受挫。
同时这也是衡量朝廷能否让河南一带明军尽心尽力效力剿灭贼寇的关键。
简单来说,这功劳他们算是立下了,就看崇祯愿不愿意给钱了!
于是乎就在当晚,两封密信便以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两天后,京城。
这天早上,朱慈烺照例进宫向崇祯皇帝和周皇后问安。
在古代,无论是太子还是皇子,每日都要向皇帝和皇后问安,这是孝道的体现,也是宫廷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穿越到这个世界,朱慈烺自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矩。
问完安后,朱慈烺又陪着崇祯在御园里喝了杯茶。
紧接着就在朱慈烺准备离开时,一个人影突然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口中还高呼道:
“陛下,太子殿下,大喜啊!河南捷报!”
父子二人听到这话,不约而同的抬头望了过去,就见不远处,李若莲满脸欣喜的跑了过来,手中还拿着两封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