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恆星计算机(2 / 3)

前的增长水平),大多数模擬结果也显示,上述 “恆星化” 过程只需约一百万年就能完成。”

“然而,据我们目前所知,宇宙中適合生命存在的条件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理论上,文明至少在十亿年前就应该已经出现了。”

“费米悖论中的恆星困境,並非追问 “为何我们將射电望远镜对准遥远恆星,却接收不到无线电信號”,而是追问 “为何我们还能看到任何恆星”—— 为什么这些恆星没有全部被恆星群所覆盖呢”

“现在,我们来澄清一个让许多不熟悉物理学的人对费米悖论感到困惑的问题。”

“关於恆星群,一个非常常见的疑问是:“或许恆星群確实存在,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

“它们会不会,就是人们所说的暗物质中缺失的那部分质量呢”

“问题在於,恆星群並非 “暗” 的。即便一个完美且完整的恆星群能完全吸收恆星的光,它依然会发光 —— 只不过发出的是红外线。”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並被吸收时,物体会升温,隨后通过自身发光来冷却。这种光(红外线)通常无法被人眼直接看到,但我们的望远镜却能清晰地探测到。”

“不久之后,被光线照射的物体就会达到一种平衡状態:”

“它释放出的光量与吸收的光量相等,只是频率不同。”

“因此,一个正在被改造成恆星群的恆星系统,並不会变得更暗 —— 相反,它在可见光频段的亮度会逐渐降低,而在红外线频段的亮度会逐渐增加,释放出的总光量则保持不变。”

“目前,我们尚未发现任何方法可以隱藏这种光信號:你可以控制光的发射频率,但无法控制发射光的总强度;而且,你对频率的控制还会受到恆星周围恆星群的直径以及恆星自身能量(更准確地说,是恆星能量与恆星群表面积的比值)的限制。”

“一个足够大、冷却到足以不 “显眼” 的恆星群,同样会明显遮挡来自其他恆星的光线。”

“此外,它还会对周围所有天体產生显著的引力影响 —— 这一点我们之后会详细討论。”

“此外,它还会对周围所有天体產生显著的引力影响 —— 这一点我们之后会详细討论。”

“而且,我们很难想像它们为何要费力隱藏 —— 毕竟,对於那些在实力和规模上与它们相近、可能构成威胁的文明来说,恆星群是无法被隱藏的。”

“以上就是恆星困境的核心內容:如果我们假设大多数星系都会孕育出具有扩张倾向的技术文明,那么我们能用肉眼看到的恆星应该寥寥无几。”

“此外,与无线电信號不同(即便在几百光年外,我们也可能错过这些信號),一个不断扩张、“吞噬” 星系的恆星群集群,在数亿光年之外都应该是可见的。”

“而且,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在如此广袤的宇宙空间(其中星系的数量堪比我们银河系中恆星的数量)中,其他地方不会在很早以前就孕育出智慧生命。”

“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么,有能力建造恆星群的技术文明极其罕见,罕见到每十万亿颗恆星中都未必能出现一个;要么,我们之前提出的某个假设是错误的。”

“现在,我们再来重申一下这些假设:”

“假设一:当某个文明拥有充足资源,能够舒適地支撑更多人口时,该文明的人口数量往往会趋於增长。”

“假设二:不存在比利用恆星能量优越得多的发电方式。”

“假设三:超光速旅行或前往其他宇宙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即便可能,也並非轻而易举。”

“此外,还有两个假设我们之后会详细探討:”

“假设四:建造恆星群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显然,如果建造恆星群不可行,那么恆星困境也就不復存在了。”

“假设五:智慧生命並不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自我毁灭,也不会被其他智慧生命取代后导致技术文明中断。”

“我们將分析这五个假设可能不成立的情况,同时也会探討:即便其中某些假设不成立,在很多情况下,对整体结论的影响也並不大。”

“然而,如果这些假设均成立,那么恆星困境就为费米悖论提供了一个最有可能的解释:技术文明几乎从未出现过。”

“它们的出现频率极低,以至於我们目前无法观测到任何一个;而且,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