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武器,也能推测出可能对抗这些武器的技术。”
“但我们同样可以推测,未来我们可能会研发出更具毁灭性的自我毁灭技术。问题在於,当一个文明开始向整个太阳系扩散时(更不用说扩散到数千甚至数百万个太阳系了),要 “意外地” 將其所有成员全部消灭,会变得极其困难。”
“而且,费米悖论始终遵循 “非排他性原则”。”
“ 也就是说,即便 10 个文明中有 9 个在有机会向星际扩张之前就彻底自我毁灭了,也无关紧要,只要有 1 个文明没有自我毁灭,並成功实现了星际扩张,那么我们就应该能观测到它的痕跡。”
“人类在核战爭的威胁下已经生存了 70 年,因此,“核技术必然导致文明毁灭” 这一观点,其说服力已远不如德雷克方程提出之时,或是 1950 年费米提出费米悖论初步假设提出之时。”
“1950 年,距离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仅 5 年,距离恩里科?费米向他的朋友、曼哈顿计划的同事爱德华?泰勒提出 “热核武器”(即氢弹)的想法仅 9 年 —— 而氢弹在 1952 年就成功试爆了。”
“在那个时代,也就是二战刚刚结束后,人们亲眼目睹了核武器的威力,因此对於 “文明会因自我毁灭而存续不了多久” 这一观点,普遍持悲观態度。”
“几十年后,人类实现了登月,太空殖民似乎成为了一件触手可及的事情。但即便在今天,“文明可能因自我毁灭而终结” 这一担忧,也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假设四:建造恆星群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关於这个假设的討论相对简短,因为它在学术界爭议不大。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类未来发展出太空工业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你了解太空工业的可行性,並且清楚恆星群的真实形態(而不是被其庞大的规模嚇倒),那么你通常会认为,建造恆星群並非一个无法解决的大问题。”
“目前,地球周围已经有数千颗卫星在运行 —— 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围绕地球的 “小型恆星群”(儘管非常稀薄)。”
“而且,在机器人建造技术、改进型发射技术以及自给自足式棲息地技术方面,我们虽然进展缓慢,但一直在稳步前进。”
“因此,未来在地球轨道周围建造旋转棲息地、在月球或小行星上建立工业设施或採矿基地,並逐渐建造更多此类设施,甚至让这些设施能够自我复製(这样我们就不必只依靠从地球发射物资来建造一切,从而突破地球引力井的限制)—— 这样的想法,如今看来比过去更具现实可行性。”
“一旦人类拥有了太空工业,就能突破地球引力井带来的瓶颈,此时建造恆星群就不再是理论构想,而是確凿可行的事实了。”
“它只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但正如我们之前所说,你可以不断为恆星群添加新的轨道结构,而且这些结构的 “投资回报周期” 並不会长到以百万年为单位。”
“显然,建造一个棲息地確实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 “投资回报”,但每个单独的组件(如一个小型棲息地或一块太阳能电池板)都能独立產生价值,你只需不断添加新的组件即可。”
“我们目前已经具备了建造恆星群的基础技术,未来的技术进步只会让建造过程更轻鬆、更完善。在我提到的五个假设中,这通常是爭议最小的一个。”
“假设三:超光速旅行或前往平行宇宙是不可能实现的,或即便可能,也並非轻而易举。”
“就目前我们掌握的物理学知识而言,超光速旅行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即便平行宇宙確实存在(这一点尚无定论),我们也不知道如何前往那里。”
“超光速旅行在科幻作品中极为常见,以至於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人类最终必然会研发出超光速旅行技术。”
“但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其实事实可能並非如此。”
“这就好比说 “π 恰好等於 3” 或 “三角形有四条边” 一样,超光速旅行的想法在物理学上根本站不住脚。”
“但人们往往觉得,“说超光速旅行不可能,却认为人类能建造一个比地球大十亿倍的物体” 这种观点难以接受 ——“没错,我们能建造比地球大十亿倍的东西,却造不出『歼星舰』好吧,確实有这种可能。””
“举个例子:如果你回到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