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彭罗斯过程(1 / 3)

““渐近枯竭” 是一个较新的这个悖论解决方案,试图解释 “指数增长” 和 “技术奇点” 的问题。在数学中,“渐近线” 指的是一条曲线在接近某个最大值时,斜率变得越来越陡 —— 比如,要將物体加速到光速,所需的能量会趋近於无穷大,因此物体永远无法真正达到光速。”

“这一解决方案认为,文明会意识到 “无限增长是不可能的”,並认为无限增长必然会导致崩溃(如马尔萨斯灾难),因此会努力寻找一个 “稳定点” 或 “稳態”,比如维持人口数量不变。”

“这种观点本身並不新鲜,它一直是人们对 “哈特 - 蒂普勒猜想”(hart-tipler ure)或 “卡尔达肖夫等级文明存在” 提出的主要质疑之一。”

“然而,提出並命名这一观点的论文,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討,尤其是在 “大型城市增长” 的背景下。”

“有一种推理认为:管理一个文明或保护其免受毁灭所需的 “复杂性”,可能会以 “超线性” 的速度增长 —— 这意味著,如果人口翻倍,所需的管理或保护成本会超过翻倍。”

“因此,存在一个 “最大值”,超过这个值后,进一步增长就无法持续;文明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採取措施停止增长。”

“但这一观点存在 “非排他性” 问题:它没有解释为何文明不进行银河系殖民 。”

“如果我们假设星际殖民是切实可行的,那么就必须给出一个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何文明会阻止任何人离开母星,甚至不惜击落试图前往新星球殖民的飞船,以及为何文明愿意在天文尺度的漫长时间里,自我施加这种 “隔离”。”

“当然,理论上这种情况是可能的,但很难解释:为何一些 “脱离者” 在数千光年外建立殖民地,会被视为 “不可持续的增长”,並对母星系统造成威胁。”

“这就好比地球上有人离开纽约这样繁华的大都市,去蒙大拿州牧场生活,並不会对大都市造成影响。”

“而且,很难想像任何城市会对试图离开的人採取 “发现即射击” 的政策,更不用说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城市都这样做了 —— 这正是 “非排他性” 给所有 “自愿限制增长” 类解决方案带来的核心问题。”

““极光效应” 基於 “人口理论”,探討了以下问题:传统意义上適合殖民的行星数量极少;前往这些行星的旅程极为艰难;在这些行星上实现人口增长、进行殖民和地球化改造,同样困难重重。”

“这一效应的核心观点是:星际殖民难度极高,因此文明只会对极少数 “看起来最理想” 的目標进行殖民尝试;而且,即便抵达目的地,许多殖民者也可能选择折返或放弃殖民目標。”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名称的灵感来源於一个故事:殖民者抵达某颗行星后,发现当地存在简单的外星生命 —— 这些生命会感染並杀死部分登陆人员。”

“於是,一些人选择折返,一些人选择留下,但这次殖民行动受到了严重影响,人员减少,殖民成功的概率也隨之降低。”

“不难想像,殖民任务中可能会出现无数意想不到的小问题,导致任务难度远超预期,且在一百年的旅程范围內,殖民者无法获得任何援助。”

“此外,这一百年的旅程意味著,许多最初的殖民者会因年老去世,由他们的后代接替 —— 而这些后代中,有些人可能会对殖民任务產生不满,要求在愿意登陆的人完成登陆、飞船补充燃料並完成检修后,立即驾驶飞船返回母星。”

“即使使用不老飞船,(假设船上人员不会因年老死亡),一百年的旅程也足以让人们改变主意;在旅途中出生的殖民者,以及那些通过冷冻休眠完成旅程的人,可能在新恆星系统中待上几周,就会意识到这次殖民是个错误。”

“但 “极光效应” 与 “渗透理论”存在同样的缺陷:它假设太空殖民 “极为罕见”,且文明只会选择 “类地行星” 所在的恆星系统(即具备地球类似条件和阳光的系统)进行殖民。”

“这也是我倾向於假设这些 “园舰队”会配备 “返程飞船” 的原因 ——“园舰队” 设计的目的是在每个恆星系统停靠,放下部分殖民者,同时收集原材料,为剩余殖民者製造前往下一个系统所需的装备。”

“在旅程中,殖民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