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离去,刘英也没再想水师的事。
日后。
这些军事,他这个军师,也得再边缘化一些。
能掺和,就少掺和。
可惜,他家里那两个小混蛋,还没长大。
北征大军围攻上都之事,十分顺利。
每隔十多天,或者半个月,就有好消息传来。
好似,北征大军内的那些兵将,不像是和鞑子拼命打仗,而是去顺手捡功劳似的。
让应天城内一众兵将,还有一些官员,看的都有些眼馋。
刘英,和工部一众官员,继续埋头做自己的事。
军器局、冶铁所、铸造局、水泥工坊、玻璃工坊、玻璃镜工坊、武学、龙行之路、印刷工坊……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全国性的河道治理、桥梁道路修复、屯田水利等活,都要工部去统一调配,去派人负责干活。
工部上下,都忙着热火朝天。
刘英这个工部尚书,也逃脱不了。
相比别的衙门那些勾心斗角,争权夺势,在工部这种就是埋头苦干,全国基建的氛围,刘英还是挺喜欢的。
当然,要是朱标这个太子,不要时不时就来工部,那就更好的。
要是朱樉、朱棡、朱棣、朱橚那四个混账玩意,不去他府上,不在他府上,四处祸害,那他更舒心。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三司衙门的章程,被李善长他们给制定出来。
刘英被召进皇宫,认认真真看了一遍,和他印象之中的大致差不多。
其中,对于都指挥使的限制,也好像多了不少。
对于这个章程,还是比较满意的。
能让那些文官们,肯给武将一些话语权,已经很不错了。
日后,那些武将们,慢慢去争呗。
随后。
朱元璋又认真琢磨,修改了几次。
三司之制,便开始缓缓实施。
有着之前地方官制的基础,
整个大明,以一种稳定、缓慢的速度,进行着府合省,省级设三司衙门。
一众地方官员,也都跟着升官。
牵扯着数百个官员的升迁,一些检举的信件与奏章,又冒了出来。
而且,这些明显都是内行人举报,一个比一个往命脉上检举。
那些巡检与御史,或者都察院、刑部,想要走点人情,都不敢去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