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顿时陷入短暂的沉寂。
朱元璋面容含笑,认真思索片刻后,这才缓声道:“雍泰,刘伯温此人,自来了咱朱家军之中,咱便一直关注着他。
此人博览经史及天文、历法、兵法、性理诸书,尤精象纬之学。
才干见识,十分了得。
现又在工部,被你调教了这么多年,对于工匠技艺,恐也十分精通。”
“但,此人受你性子影响,也平和圆融了很多。
而都察院乃朝廷耳目风宪之地,左副都御史一职,权重责大,需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明察秋毫之人。
也是得罪人的地方!”
“雍泰,你觉得刘伯温能胜任?”
“另,工部诸事繁杂,尤其是辽东、漠北之地顷刻间便可攻下。
骤时,营建司、驿站、屯田、商贸等策略,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你这工部尚书,舍得放他走?”
刘英神色不变,微微躬身。
“陛下明鉴,都察院既要监察辽东、漠北之地,也要推行万民监督执法。
如此,更是需要一位熟练朝务、明察事理,又不贪不嗔、智虑周全的人,去坐镇都察院!”
“刘伯温在工部这么多年,微臣自问对此人还算是有些了解。
有才干,也圆融了些。”
“但此人,在元朝之时,便性刚直,眼中容不得蠹虫污吏。
这微臣觉得,让此人协助陛下整顿都察院,监察天下,正合适!”
说着,刘英想起什么,又急忙道:“但微臣有一事相求陛下!”
“何事?”
朱元璋好奇问道。
“若刘伯温因性子太刚直,在处理一些蠹虫污吏之事,与陛下性子相左,惹恼了陛下,还请陛下看在他一心为国份子上,饶他一命!”
“嗯?”
朱元璋两眼顿时一瞪,满脸嗔怒的看向刘英。
“刘雍泰,你这厮觉得,咱会是元帝那般的昏君?”
“微臣不敢!”
刘英连忙拱手行礼,急忙道:“陛下明鉴,那刘伯温虽然跟着微臣,学的圆融了些。
但性子,还是那般刚直。
遇到一些事后,若没理解陛下圣意,会死犟到底!”
“原来如此!”
听到这,朱元璋反而一脸若有所思的点着头。
“若是按照雍泰你这般所言,刘伯温还真是左副都御史的人选!”
“陛下明鉴,此事只是微臣愚见,具体如何,还需陛下圣裁!”
“咱知晓了!”
朱元璋缓缓点头,也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
刘英很识趣的告退。
但在殿内,朱元璋则是两眼微眯。
“刘伯温不是工部尚书的人选……右侍郎擢升左副都御史,有些小气……”
两日后。
一道圣旨,降临工部。
“陛下有旨,着工部右侍郎刘基,即刻擢升为都察院右都御史!
尔速速交接工部事务,三日内到都察院上任!
尔首要之务,便是会同李善长、王习古、阮弘道、五军都督府,给咱拿出一个万民监督、严查连坐的详细章程来!”
“微臣遵旨!”
在一众工部官员满脸惊诧的神色下,刘伯温也是满头雾水的接旨。
等宣旨太监离去,刘伯温急忙看向刘英。
“军师,陛下这旨意……”
“恭喜伯温!”
刘英直接恭喜道。
听此,一旁的李贞与王国用等人,也都急忙上前,连连恭贺。
不论舍不舍得,刘伯温是从正三品,升为正二品。
而且,刘伯温擢升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就能给他们空下一个右侍郎的位置。
他们其中,必有人能升官。
一阵喧闹祝贺后,刘基才得以解脱出来。
一间房间内,只有刘英、李贞与刘伯温三人。
刘英轻笑将前两日,朱元璋找他的事,叙说了一遍。
随即,一脸真诚道:“伯温,整个工部,唯有你的才干,才可去担任右都御史!”
刘伯温说道:“军师,下官还是舍不得工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