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灶火与盐霜(2 / 3)

> “秀兰,不需要去娘家借,我已经让你吃那么多苦了,还让你去丢面子去借盐,那可不行!盐的事情我来想办法,等着我们用盐弄完第一遍,我就去供销社再买些粗盐回来。”王大海笑着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泥,“还顺便看看有没有防潮的油纸,这些干货最好还是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但是家里……”刘桂兰欲言又止,昨天换的玉米面刚吃了两顿,就已经开始要见了底,家里根本没余钱,现在的钱还不够买面。家里的饭又要断了,余钱买盐够不够啊?

“我有办法。”王大海打断她,从篓子里掏出那只青蟹,“这蟹子肥,等着拿到集上最起码能换两斤粗盐和五斤玉米面回来。对了,还有这条海鳗留着给秀兰和爹熬汤,家里这两人要重点补补,几天没吃好的了。”

秀兰正低头往瓦盆里舀水,闻言手一抖,水花溅在围裙上。她刚想说什么,却被王建国抢了先:“那刺参……真能晒成干货?你说的那个法子有没有用啊?别到时候全化了,竹篮打水一场空。这鲜货换钱也能换不少了。”

老人的语气带着一丝急切,他确实也有点舍不得,毕竟他知道这海参来的也不容易,可是王大海搏命换来的,如果一次没搞好,那更是亏死了。

王大海明白父亲的心思,这些年家里日子过得紧巴,老两口心里一直憋着口气,

外面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败家子,现在看着王大海这样,他们是打心底的高兴。

但是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可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改过来的。以前自己多混

账自己可是清清楚楚。

“爹,您就瞧好吧。”王大海也不恼,反过来笑呵呵的蹲到父亲身边,拿起一只刺参,用指甲在腹部划了道小口,“您看这肉,瓷实得很。按‘三晒三蒸’的法子,保准晒出来油光锃亮,药材铺抢着要的。你也知道头蒸去血水要趁晨光,二晒压石板定形骸,三蒸加樟木锁精华。这都是我听药材铺传出来的上等手艺。不会错的。”

他看着这些新鲜的海参,脑海里就想起前世张小花换钱时那沓工农兵,声音里都

忍不住都带上了兴奋。

灶房的柴火又旺了起来,刘桂兰把海鳗收拾干净,放进缺了口的砂锅里。鳗血滴在灶台上,像红梅落雪。王大海也再忙活,他在院子里支起个木架,把十六只刺参依次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放进大木盆里。

秀兰端来那半罐粗盐,雪白的盐粒倒进盆里,发出细碎的声响,像下了场小雪。

“得让盐把参裹严实了。”王大海用手搅动着盆里的刺参,发出‘沙沙’的声响,像下了场细雪,混着刺参肉刺摩擦的‘簌簌’声。

在搅拌这些海参的时候他脑海里想起前世在北方渔岛见过的场景:老渔民们戴着斗笠,在晒场上一遍遍翻着盐渍的海参,嘴里唱着号子:“一蒸去血水,二晒定形骸,三蒸锁精华咯”

王建国蹲在木盆边,默默看着儿子忙活。火光映在他眼里,把那层疑虑慢慢烤化了。他像想起了什么,忽然起身,从墙角拖出个破旧的竹匾:“这匾我去年晒海带用的,洗干净了晾参正好。”竹匾边缘的篾条断了几根,他用麻绳仔细缠好,递给王大海时,手竟然还有些抖。

王建国心里其实一直觉得自己再做梦,他甚至晚上婆婆睡了之后都再心里拜着妈祖娘娘,他觉得王大海彻底的变了,变得勤劳肯干,浪子回头,是因为他摔了腿,老天爷实在看不下去他悲苦的一生给他的赏赐,他甚至觉得自己应该再摔一次,会不会生活会变得更好。

王大海却没注意这么多,他细心的搅拌着海参让海参被盐裹的更加均匀。再一家人一片忙活之中,天渐渐的亮起来了,海鳗汤的香气混着海盐味漫开时,王大海正在竹匾上盖旧纱布。秀兰搬来木凳放在灶膛边,火光映着她鬓角的碎发,像撒了把星星。

王大海把腌好的刺参捞出来,放进竹匾里,上面盖了块干净的旧纱布。秀兰搬来个木凳,放在灶膛边最暖和的地方:“先在这儿晾一上午,太阳当空就搬到房顶上晒。”

她的手指划过纱布下刺参的轮廓,像是鼓足了勇气,微笑着轻声说:“大海,你还记得不?刚嫁过来那年,你说要带我去县城吃点心,结果把彩礼钱全赌输了……”她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又像是在恳求着什么,接着说道:“那时候我就想,这日子怕是没盼头了。“她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围裙上的补丁,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带着一丝哭腔说道:“但是今天,我看到海里哪一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