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崔茗慧的地理课(2 / 2)

崔茗慧的地理课和她的人一样,高效、务实、逻辑清晰。

她没有沈谦海的儒雅,也没有陈桂的幽默,更没有刘鑫的天马行空,但她对知识点的把握精准,框架构建清晰,善于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案例结合。

“区域,是我们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崔茗慧的声音干脆利落,“什么是区域?不是简单地画个圈!

它是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空间单元。

这个单元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单元之间则存在显着的差异性。”

她转身在黑板上快画出中华地图的轮廓,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几大区域:“看!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这就是根据气候和地貌的一致性划分的。

再看我们青川市,属于临川省东部沿海丘陵区,气候温暖湿润,多低山丘陵,海岸线曲折,渔业和旅游业是重要产业。”

她善于利用身边的地理现象来讲解:“想想我们学校后门那条梧桐街,和百川市附近的商业街,是不是感觉完全不一样?梧桐街安静、绿化好,多是咖啡馆书店;商业街喧闹、店铺林立。

这就是城市内部根据功能划分的不同区域!

一个侧重生活休闲,一个侧重商业服务。

区域划分的标准,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目的不同,划分的结果就不同。”

崔茗慧讲课语偏快,但吐字清晰,重点突出,板书条理分明,字迹刚劲有力。

她不时提问,目光如炬地扫视全班,确保每个人都跟着她的思路走。

讲到关键概念时,她会停下来,用粉笔重重敲击黑板,“注意!

这里的核心是差异基础上的划分!

内部一致性和外部差异性是理解区域概念的关键!

记下来!”

她的课堂没有太多花哨的技巧,但信息密度大,逻辑性强,要求严格。

时间在崔茗慧铿锵有力的讲解和同学们紧张的笔记中飞快流逝。

当下课铃声骤然响起时,崔茗慧刚好讲完一个重要的知识小结。

“好了,这节课就到这里。”

她合上教案,利落地将粉笔头丢进粉笔盒,“回去把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好好复习,理解区域的概念、特征和划分依据,下节课我会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