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1 / 3)

“永不解释,永不道歉”或许是给政客、好莱坞名流与企业大亨的最好忠告,不过一个作者应该更体谅他的读者一些。所以,虽然我并不打算为任何事情道歉,但“太空漫游四部曲”身世复杂,或许需要稍加解释一番。

这一切都始于1948年的圣诞节——没错,1948年!——我写了一篇四千字的短篇小说,参加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举办的竞赛。《岗哨》描述的是月球上发现了一座小型金字塔,那是某个外星文明置放的,用意是等待地球上生活着的物种——人类的兴起。在那时,这暗示的是我们实在太原始,引不起人家任何兴趣[1]。

BBC拒绝了我卑微的努力,直到几乎三年后,这个故事才收录进唯一一期《十篇故事奇集》(10 Story Fantasy)杂志,于1951年春首度付梓。就像无价之宝《科学小说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Sce Fi)中的挖苦批评一样,这本杂志“让人记得的唯一原因,是算术很烂。因为里面一共有三十篇故事”。《岗哨》处在这种过度状态中超过十年光阴,直到库布里克在1964年春天跟我联系,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点子可以用来拍那部“众所周知的”(也就是说,还不存在的)“优质科幻小说电影”。我们许多回合的脑力激**,全都记录于《2001:失落的世界》一书。我们决定,把月球上的耐心守候者当作故事的好开头。结果它的成就不止如此,因为在制作过程中,这个金字塔演化成了现在众所周知的黑色巨石板——第谷石板。要想全盘了解“太空漫游四部曲”,就一定要记住,库布里克和我开始计划当初名为《太阳系征服史》(How the Sor Syste Was Won)的故事时,太空时代不过七岁大,而离开地球旅行得最远的人,也不过只离开地球一百多公里。肯尼迪总统虽然宣布美国打算“在这十年里”(1970年底以前)登上月球,但对大部分人来说,那一定还是像个遥远的梦想。1965年,冷死人的12月29日那天,电影在南伦敦[2]开拍。当时,我们连靠近地球这一面的月球表面看起来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还有人担心,第一个出现的航天员陷入一层如滑石粉般的月尘时,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会是:“救命啊!”大体而言,我们猜得还挺准的:不过我们的月球景观比真实月球更崎岖不平——因为月球表面经过亿亿万万年来的流星尘吹袭,早就被抚平了。也就只有这一点,透露出《2001》其实是在“前阿波罗时代”制作的。

我们想象在2001年就会有那些巨大的太空站、绕轨的希尔顿饭店,还有到木星去的探索任务,这在今天看起来似乎很荒唐。但现在或许很难理解,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认真计划建立永久的月球基地,并且登陆火星——完成时间是1990年!说实话,当时在CBS的摄影棚中,就在阿波罗11号发射之后,我听到美国副总统阿格纽(Spiro Agnew)兴奋地宣布:“现在我们一定要去火星了!”

结果,他没进监狱算他运气好。那件丑闻加上越南的事情与水门事件,不过是那些过度乐观的理想未曾实现的理由之一。

当《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与小说在1968年问世时,我还没想到续集的可能。但到了1979年,真的有了木星任务,我们也头一次能细看这颗巨大行星与其无比惊人的卫星家族。

旅行者号太空探测器[3],当然并未载人,但它传回来的照片,使得当时即使是在最强力的望远镜中也不过是个光点的世界,呈现出了真实——也出人意表的面貌。艾奥上不断喷发的硫黄火山、卡利斯托被撞击得坑坑洞洞的表面、盖尼米得如等高线般的诡异地表景观——简直就像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太阳系一样。前去探索的**简直无法抵挡,因此,《2010:太空漫游》也同样给了我机会,去看看当戴维·鲍曼在那谜一般的旅馆房间中醒来后发生了什么事。

1981年,当我开始写这本新书的时候,“冷战”还在进行,而我觉得描述一场美苏联合任务,会让自己身陷险境——当然也冒着被批评的危险。借由将这本小说献给诺贝尔奖得主萨哈罗夫(Andrei Sakharov),当时还在流放中的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Alexei Leonov),我也强调了自己对于未来合作的期许。当我在“星村”告诉列昂诺夫那艘船要以他命名时,他热情洋溢地说:“那保证是艘好船!”

当彼得·海姆斯(Peter Hyas)于1983年拍出了绝佳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