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发表于1953年3月的《活力科幻》(Dynaic Sce Fi)
收录于《争取明天》
由于旅鼠并不如大众想象的那样有严重的自杀倾向,《被附体者》有时会受到非难。但是,确实也有不少旅鼠在周期性数量爆发时纷纷投海,所以我并不想道歉。
前方的恒星已经很近了,辐射风让集群不得不退回到太空中的暗夜里。很快它们就不能继续靠近了,它们依靠像风一样的光从一颗恒星抵达另一颗恒星,但是它们不能离光的源头太近。除非它们很快遇到一颗行星,落到它和平而安全的阴影中,否则就得放弃这颗恒星了,正如之前放弃的那么多颗恒星一样。
它们已经搜索并且放弃了六颗离这颗恒星更远的行星了。那些地方要么冰天雪地、全无有机生命的希望,要么就是已经被对它们毫无用处的生物占据了。如果它们想生存下来,就得找到和它们劫数难逃的遥远家园中被它们抛弃的寄主比较相似的生物。数百万年前,集群便踏上了旅程,在它们正在爆炸的恒星喷射出的火焰助推下,飞向其他恒星。不过,即便现在,它们对于已逝的母星的记忆仍然非常清晰,那似乎是永远不会消逝的痛苦。
前方有一颗行星,在火焰掠过的夜晚投下圆锥一样的影子。在漫长旅途中,集群逐渐形成了关于各个行星的感觉,它们感受了一下这颗正在接近的行星,接触了一下,感觉还不错。
这颗行星像黑色圆盘一样挡住了太阳,辐射无情的抽打终于停止了。集群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下落,轻盈地掉落到大气层的外沿。集群第一次在行星上降落时,差点就死了,不过现在它可以用长期实践学会的,熟练到无须思考的技能,收缩自己稀薄的物质,形成一个微小的、紧密的球体。它的速度逐渐变慢,最后在大地和天空之间静止地悬浮着。
它花了很多年乘着平流层中的风在两极之间往返,或者在缓缓上升的太阳照射出的黎明之光的无声作用下向西飘去。它发现这里到处都有生命,但没有任何一种生命有智慧。这颗行星上有生物在地上爬行、在空中飞行、在海里跳跃,但是没有任何生物会说话、会建造。也许一千万年后,这里能出现可以被集群附身并按照它们的意愿行事的生物,但是此刻并没有这种生物存在的迹象。它也猜不出,行星上生存的千千万万种生命形式中,究竟哪一种才能成为未来的天选之子,没有这样的寄主,集群毫无希望,它们不过是混乱宇宙中的一种单电荷排列模式、一个命令矩阵以及自我意识。集群仅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控制任何物质,不过一旦它进入了一种有意识物种的心智,便可以无所不能。
这不是这个星球第一次被太空访客调查,也不是最后一次,但是从没有因如此特殊而迫切的需求而被调查。集群陷入了两难的痛苦境地。它可以再次踏上无止无休的旅程,祈祷最终可以找到自己苦苦追寻的环境,或者也可以在这个世界等待,消磨时间,直到出现一个符合它需求的物种。
它像一团迷雾一样穿过阴影,让漫无目的的风带着它随意飘**。这个历史短暂的世界上那些笨手笨脚、外形丑陋的爬行动物,永远都看不到它经过,但是它会观察它们,记录、分析,并且试图推断未来它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所有这些生物几乎没有能挑选出来的,没有一个物种能显现出哪怕初步的微弱意识的迹象。但是如果它离开这个世界,去寻找另一个星球,最终可能在时间耗尽之前,徒劳地在宇宙中四处游**。
最终它做出了决定。由于天性独特,它能够鱼和熊掌兼得。集群中的大多数可以继续群星间的旅行,但它的一部分可以留在这个世界上,仿佛播下一颗种子,以期未来能够获得回报。
它开始以自己的中心为轴进行旋转,它纤细的身体逐渐扁平化,变成一个圆盘。现在它变得若隐若现,它是一个苍白的幽灵,一个虚弱的意志,它突然分裂成不相等的两份。旋转缓缓停止,集群一分为二,每个部分都保留了集群所有的记忆、欲望和需求。
这两个集群既可以说是母子集群,也可以算是姐妹集群,二者之间进行了最后一次思想交流。如果二者的进展都能顺利,在遥远的未来,它们会在这个隐藏在山脉之间的山谷中相会。在随后的时间里,留在这里的集群会定期回到这里;继续寻找其他世界的集群如果找到了更好的世界,则会派来使者。然后它们会再次合二为一,不再是在冷漠的星星之间徒劳地漫游的无家可归者。
黎明的晨曦洒满了这片原始的、形成不久的山脉时,母集群飞向了太阳。在大气层的边缘,辐射风将它裹挟进来,它顺从地被推离行星,再次开始看不到尽头的寻找。
留下来的那个集群也要开始几乎同样无望的任务。它需要一种数量不能太稀少的动物,以免疾病或意外使其突然灭绝,它需要的动物也不能体形太小,不然集群就无法掌握足以影响现实世界的力量。而且这种动物得繁殖迅速,这样集群就能尽可能快地引导和控制它们的演化方向。
搜寻合适的动物极为漫长,要做出选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