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 商队(2 / 3)

bsp;  程知回想起当初镇上曾流传过的故事,说道:“听说盛和粮铺的东家,祖上也只是农人,然而短短几十年就成了大粮商!气运极好!”

    何小弟闻言,露出佩服羡慕之色。

    论身份,士农工商,商贾地位确实低一点,但也看跟谁比!

    程知、何小弟,他们两人读书都是全家拼死拼活供养,远比不上那些富裕之家。

    温故只是笑了笑:“民间传言听听就算了,别太当真。”

    盛和粮铺什么时候出现的?

    是朝廷政策松动,出身商贾之家的人可以应试为官的时候!

    在那之前,盛家声名不显,但其实祖上也不是普通的“农”,人家是大地主!

    盛家发达绝不止百年!

    商人身份不能科举应试的时候,盛家就是“农”。

    钻户籍漏洞,绕过工商异类的“身份隔离”,联结士人,获得更多权力,或许早就在做了!

    而一旦朝廷对商贾政策从“全面禁止”到“有限开放”,商户子弟能应试了,各地的盛和粮铺也就光明正大出现了,并快速占领市场。

    名声也经营得不错,还有“普通农人依靠自身拼搏和气运成为大商人,后代科举入仕”的励志故事在民间传播。

    关于盛氏家族的这些信息,都是姨母沈夫人告诉温故的。

    沈家也是商贾,颇有资财。

    但是!

    沈氏后代在读书资质上完全只能眼馋别家!

    即便政策松动,也无人应举。

    是不想吗?!

    做梦都想!

    实在是没有这方面的才华!

    别说科举了,连经商的才能,下一辈继承的也不多。

    已故的沈老爷子,也就是温故的外公,当初做了几手准备,既然走仕途赛道走不通,就走姻亲赛道!

    儿女结亲专挑有潜力的诗书之家,比如温家。以及,有潜力的落魄世家,比如北地赵家。

    咱沈家后代没有读书天赋,但咱家有钱!

    不得不说,也正因为当年沈老爷子铺好了路,才有如今沈家接到的天降馅饼!

    温故回想着盛家的信息,问程、何二人:“咱们歆州,有厉害的农人或农务官吗?”

    程知一番检索,回道:“厉害的农人,不知道,但农务官有,肯定是有的!流民招抚、水利管理、荒田垦殖,歆州都有在做,这些都需要懂农务的官员。”

    温故点点头。

    这类事得专业的人去做。关乎生存所需的粮食,当然不能只依靠存货,赵姨父对农事还是很重视的。

    只不过,那些派下去的农务官职责实践如何,有几分保留?有没有敷衍?那就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