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森说的是事实,这并非恭维之语。
整个国际战场的局势都不容乐观,尽管这几个月没在东线战场,通过周卫国的汇报,以及他本人即时战略视野的观察,也能看到汉斯帝国重新发起了猛攻。
熬过漫长的冬季后,进攻的主动权依旧在汉斯帝国手上,对方的百万大军从全面进攻转入局部进攻,集中兵力夺取南方战略资源区。
日军在南洋的发挥有目共睹,依然处在主动进攻局面,所到之处劫掠不停,阿麦瑞克帝国苦苦防守。
资源的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
两个阵营的厮杀也进入白热化阶段。
此时此刻,任何胜利都足以打破天平的平衡。
第八战区绝对是扭转战局胜负的关键手。
李峰的手往哪里扒拉,战局的走向便会往哪动。
汤姆森跟李峰诉说远征军小道消息的时候,史迪威已经快气的冒烟了。
这位突然转向国府,拉起远征作战的家伙,显然被统帅的外表给欺骗了。
拿到了一些承诺的物资后,统帅便玩起了权术心眼。
单独嘱咐远征军司令跟史迪威不对付,钳制对方的权柄。
组织了三个军10万余人,顺利到达了翡翠战区。
在与日本人的交战上,虽初战告捷,但指挥系统混乱,已经超出了史迪威的控制范畴。统帅的铁杆嫡系,事无巨细向统帅部汇报。
完全架空了史迪威本人的指挥权。
这位堂堂远征军参谋长,变成了吉祥物一样。
此时此刻,怀念起李峰的好。
在第八战区做事儿的时候,史迪威的建议,还是能够被李峰采纳的。
到了远征军这里,他完全被架空了。
通过即时战略视野,可判断战事尚且在可控范围内,日军的推进并不算快,如果继续让双方扯皮下去,接下来2-3个月内,必然会再度走向失败的老路子。
李峰深吸口气,实在是不忍心华夏基层士兵白白伤亡。
那些军官死多少也不心疼,但士兵是无辜的。
念及此。
他转移口风,看向了汤姆森。
“远征战事尤为重要,可作为遏制日军向南洋拓展的直接手段,帝国也该提起重视。如果放任国府、史迪威在远征战场乱来,我预估2个月内,远征军必败无疑。”
“到那时,日军可以集中更多资源,向印支那开进,很可能与汉斯帝国汇合于西部。”
“有了旭日帝国海军加持,再加上汉斯帝国的陆军实力,整个世界的局面,必然岌岌可危啊。”
“这对贵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布局,也绝非好事。”
有这么夸张吗?
李峰的话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了?
但汉斯帝国、旭日帝国确实处在疯狂进攻的态势中,李峰所说的情况并非是毫无可能。
一旦日军封锁了翡翠公路,断了华夏战区的所有物资路线。
只需派军舰封锁港口,便可将华夏战区阻挡在战事之外。
第八战区即便能打,即便手握两三百万兵力,也缺少海上战力。
难以对旭日帝国形成威胁。
日军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涌入南洋,甚至放弃在华夏战区的用兵,向印支那逼近,截取那里的雄厚物资,很可能以印支那为跳板,汇合于西方。
汤姆森的声音带着几分迟疑,目光紧紧锁在李峰脸上。
他虽不懂复杂的军事战略,但也清楚李峰口中的局面一旦成真,对整个国际战局意味着什么。这种看似极端的推演,究竟有多大可能成为现实。
“李长官,以你的眼光来看,此事可能发生的概率有多大?”
“毫不夸张的说,日军必然会采取我的推演策略。”
李峰手上有一份简易的世界地图,拿出来让汤姆森查看。
“日军对南洋资源的渴求已经到了极致,橡胶、石油、矿产是他们支撑长期战争的关键。目前远征军若溃败,翡翠公路被封锁只是第一步,日军必然会趁势加大南下投入,这是他们的战略刚需,不存在可能,而是必然会做的事。”
说到这里,李峰拿起桌上的铅笔,在地图上勾勒出日军可能的进军路线:“再看汉斯帝国,他们现在在西方的攻势虽有阻滞,但依旧保持着强大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