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是用馆阁体抄写一遍,只怕手都要写废了。
“先生,盐铁论也太多了吧,能不能换一个旁的书啊。”
庄学究摆了摆手道。
“不成,说实话,六姑娘,幸亏你是个女子,无需科考。”
“否则的话,就你这一手字,这辈子都难以高中。”
“老夫一生教过多少学生,可不能在你身上晚节不保。”
听到这里,众人不由得笑了笑。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在学术界对老师毫无威胁,在教育界让老师身败名裂吧。
盛明兰只得无奈点了点头,随后坐回了座位上。
紧接着,庄学究便开始讲述春秋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简单聊一下古代的科举取士标准了。
很多人都听过四书五经这句话,但是对于四书五经具体是哪些,却知道的模棱两可。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则是《尚书》、《诗经》、《礼记》、《周易》、《春秋》。
科举取士,素有五经魁之说。
顾名思义,科举考试的前五名,便是取考生之中有关五经文章做的最好的五人。
五经各取一人,称为五经魁。
也因此,举子们治学,一般都会专注于五经之中一本刻苦钻研。
而五经之中,治学最多的便是诗经。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诗经相对来说通俗易懂,容易钻研。
而治学最少的便是春秋。
《春秋》最大的特点便是微言大义,全书一共不过万余字,却涵盖了两百多年的历史。
也正因春秋如此浓缩,可谓是字字珠玑,因此以春秋来诠释考题,稍有不慎便会犯了忌讳,所以春秋治学之人极少。
如此一来,春秋的竞争自然也就少了很多。
所以若能在春秋上有所成,科举的成绩一般都不会太差。
庄学究对于春秋的了解可谓是无比透彻,诠释文字,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也难怪即便以宁远侯府和齐国公府的权势,都会把儿子送到盛家来跟随庄学究学习。
一堂春秋听完之后,苏慕白也是收获匪浅。
庄学究在讲课完毕,显然也是对自己方才的授课很是满意,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春秋素来以晦涩闻名,但微言大义,一字寓褒贬。”
“你们虽然并不治春秋,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若真是考题恰好能以春秋诠释,而你们又能融会贯通,那对于会试成绩,是大有裨益的。”
“好了,今日授课完毕,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