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圣人的学问,拿来说说还行,可若是用来做事,却是一无是处。”
“苏卿可以看一看,无论是内阁重臣,还是六部尚书,哪一个是靠着圣人文章才走到今天的。”
“苏卿知道自己为何能被钦点为状元嘛。”
苏慕白拱手一礼道。
“多蒙陛下青睐,臣感激涕零。”
隆化帝嘴角微挑说道。
“你的学问很好,这是肯定的。”
“但如果仅仅如此的话,朕倒不觉得如何。”
“毕竟翰林院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
“但这种人也就干干起草诏书,诵读经义的事情,成不了什么大事。”
“你能中状元,是因为两篇策论,一篇是春闱的平突厥策论,另一篇就是殿试之中的何以均田赋了。”
“平突厥策论之中,虽然你的策论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是大致框架还是切实可行的。”
“但是执行的阻力过大,所以暂时只能是搁置了。”
“不过你在均田赋的策论之中提出了以开海贸易之法,来减轻土地兼并之害的方法,倒是颇有些另辟蹊径。”
苏慕白听后略显无奈说道。
“陛下说另辟蹊径,真是抬高微臣了。”
“臣只不过是不想得罪人,所以才想了这么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而已。”
隆化帝淡然一笑说道。
“为何要这么说呢,无论是为官还是处事,都是过刚易折。”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如是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不管想做出什么经天纬地的功业,首要条件都是保住有用之身。”
“兼并田产之害,朝堂衮衮诸公明白,历朝历代的皇帝也都明白。”
“难道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嘛,若是谁这么想,那可就是小觑古人了。”
“大家缺的,都是这个魄力罢了,朕也同样没有。”
“若是你真在策论中直抒胸臆,朕会敬佩你的勇气,但也会对你感到失望的。”
“但万幸,你写出了这篇策论。”
“朕今日就是想跟你聊聊,你觉得海贸拉动朝廷发展的可能性有多大,对兼并土地的遏制能否做到切实有效呢。”
苏慕白沉思片刻后说道。
“陛下,三皇五帝到如今,国家从来都是以农耕为主。”
“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宗族延续的象征。”
“这也导致了世家豪族,官绅阶层只要手里有了银两,都会投入到兼并土地之上。”
“因为特权阶层无需纳税,土地到了手中便只赚不亏。”
“另外朝廷律令之中更是对于宗族族田特别宽容,哪怕是族田乃是犯官财产购买,朝廷也不会收回族田,这就更助长了地方豪族兼并土地的风气。”
“如果选择正面对抗的话,无疑会极大的激化阶级矛盾,适得其反。”
“以臣之见,这种事情,堵不如疏。”
“如果想改善土地兼并,首要便是要改掉人们的观念。”
“不知道陛下对于海贸之利润有没有一个概念。”
隆化帝略一思考后道。
“本朝实行禁海,只在个别关卡允许海外商船停泊贸易,苛以重税。”
“这还是太上皇时期实行的策略,原本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
“起初倒还有些成效,一年国库能增加七八百万两的进项。”
“之后便一年比一年少了,去年收取的关税更是只有一百多万两。”
“以此来看,海洋贸易的利润也不过尔尔。”
“否则这些海外商船也不会贸易额锐减了。”
苏慕白听后略显诧异说道。
“陛下居然是这么想得吗?”
隆化帝见状询问道。
“怎么,难道不是这样吗?”
苏慕白摇了摇头道。
“自然不是,臣祖籍姑苏,毗邻东南沿海。”
“朝廷虽然禁海,但东南不少豪族在地方根深蒂固,海岸线如此漫长,自然难以阻挡,他们常年出海贸易,除去遇到海上狂风巨浪的损失外,每年出海一次,少说也能获利六七倍,多者十几倍乃至于几十倍都是有的。”
隆化帝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