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工业心脏的脉动!(1 / 1)

第二轮融资的最终结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一个足以让任何帝国都为之疯狂的数字,被轻易地筹集起来。“工业心脏”计划,在海量资金的推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正式启动!

应天府城郊,那片曾经的皇家庄园,彻底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数以万计的工匠被征召而来,一座座高耸的熔炉率先拔地而起,整个大明仿佛都被按下了快进键。

朱棣彻底沉浸在了这种创造的洪流之中。

他脱下了象征身份的蟒袍,换上了一身沾满油污的蓝色工装,成了工地上最不知疲倦的“总工头”。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ed有的满足感,一种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踏实感。

然而,工业的诞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计划启动的第十五天,第一个重大挫折出现了。

“王爷!不好了!”一名皇家科学院的老学究,满头大汗地冲进指挥部,手里拿着一块刚刚冷却、却布满裂纹的钢锭,“新式转炉炼出的第一批船用装甲钢,全部不合格!太脆了!根本无法抵御炮击!”

消息传来,整个工地都为之一静。装甲钢是铁甲舰的骨骼,骨骼出了问题,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朱棣的心猛地一沉,立刻赶到钢铁厂。只见上百吨刚刚出炉的钢材,像一堆废铁般堆在那里。工匠们垂头丧气,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怎么回事?配方不是陈帅给的吗?”朱棣抓着老学究的领子,双目赤红。

“配方没错,但……但是陈帅给的只是理论数据!”老学究急得快哭了,“现实中,不同产地的铁矿石,杂质含量天差地别!焦炭的品质也影响着炉温!这些变量,都需要我们一次次试验,才能找到那个完美的平衡点啊!这需要时间!”

时间!又是时间!

朱棣一拳砸在钢锭上,坚硬的金属硌得他指骨生疼。他知道,他们最缺的就是时间。

整整三天三夜,朱棣和科学院的团队吃住都在熔炉边。他们不眠不休,对照着陈玄留下的《材料学基础》,一炉一炉地调整配比,记录数据。朱棣甚至亲自上阵,观察炉火的颜色,感受钢水的温度,手臂上被飞溅的钢渣烫出了好几个水泡。

终于,在第五天清晨,当一块通体泛着幽蓝光泽、经过锻压和淬火后完美无瑕的钢板,成功抵挡住了重炮的抵近轰击而只留下一个浅坑时,整个钢铁厂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朱棣抚摸着那滚烫的钢板,脸上虽然满是疲惫和烟灰,笑容却灿烂得如同雨后初阳。这个由他亲手攻克的难题,比打赢一场大战役,更让他有成就感。

与此同时,在秘密船坞内,邓世昌和他的同学们也遇到了麻烦。

在进行动力系统的中期压力测试时,一根核心蒸汽管道的连接处,出现了细微的渗漏。问题虽小,却足以在未来引发致命的灾难。

老工匠们用尽了所有传统的焊接和密封方法,都无济于事。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邓世昌把自己关在图纸室里整整一天,将三年来学到的所有关于材料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的知识,在脑海中疯狂地排列组合。

最终,他拿着一张画满了复杂公式和全新设计的图纸走了出来,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不是焊接的问题!”他斩钉截铁地对所有人说,“是我们忽略了不同金属在高温高压下的‘热膨胀系数差’!铜管和钢制基座的膨胀率不一样,会产生应力撕裂焊缝!我们必须在这里,增加一个用特殊合金打造的‘弹性伸缩节’来抵消应力!”

在他的指挥下,工匠们连夜赶工,按照他的全新方案进行了改造。当蒸汽再次注入,压力计指针稳稳地指向峰值,再无一丝泄露时,所有老工匠看着邓世昌的眼神,都充满了发自内心的敬佩。

理论与实践,在这一次次的挫折与攻克中,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就在大明上下,都沉浸在这种热火朝天的建设狂潮中时,“天眼”系统,送来了一份冰冷的急报。

情报显示,风暴角的要塞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并且,敌人的舰队规模,在短短一个月内,扩大了三倍!

三个月的期限,就像一把悬在所有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