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逐渐宽裕起来。
张纯读书勤奋刻苦,最得沈鲤的喜爱。
沈鲤又看向另外一个年轻人。
朱俊棠,代藩宗室,随着父亲进京告状,父亲被害后,朱俊棠被安置在国子监,参加明年的顺天府乡试。
虽然是宗室子弟,但是朱俊棠的学问也还不错,进入国子监后也十分的刻苦。
在沈鲤看来,这两人是自己这些弟子中,最有可能考中举人的。
至于其他人,能不能考上就要看运气了。
没办法,虽然说起来只是乡试,但是整个科举中,乡试一关反而是最残酷的,也是竞争最激烈的。
比如沈鲤参加的那次河南省乡试,足足有两千三百人参加,但是河南的录取名额是多少呢?全省九十人而已。
而举人考进士的录取率是多少呢?
上一次殿试,也就是苏泽这一科,进士一共三百六十四人。
而全国参加会试的举人一共多少人呢,总数也不超过三千人。
这么一比,河南乡试的录取率是3.9%,而进士的录取率是13.4%。
而这个数字,还是在县试分流后的,要先考上秀才才能考举人。
就算是顺天府乡试,难度也是相当大的,沈鲤教导了学生这么久,对于他们的能力还是很清楚的。
沈鲤对张纯说道:
“最新一期的《乐府新报》不要卖了,你们自己留着。”
作为采风使,张纯这些监生的报酬就是多领几份报纸。
如今《乐府新报》在京师十分畅销,张纯他们只要转卖就能赚到一个月的生活费。
张纯连忙问道:
“恩师是让我们研习这期的八股文?”
沈鲤却摇头说道:
“不是让你们研习八股文,而是让你们研习增刊的那篇文章。”
张纯疑惑的说道:
“恩师不是最不喜欢这类辩经的文章吗?”
沈鲤经常教导弟子,在基础不扎实的时候不要看这些心学文章,这也是为了他们的科举着想。
乡试这个阶段,考察的还是基础知识,都是要在规定范围内作答的,这时候接触心学,反而会影响科举。
沈鲤点头说道:“这是正道,但是这篇文章,如果没猜错,应该是高阁老所写的。”
“你们好好研习,说不定明年顺天府乡试就能用上。”
沈鲤这话,当然是不是胡说的。
学术和科举自然是互相影响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强行把自己的《三经新义》作为考试大纲。
大明科举的考试大纲是限定的,但是不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