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莫须有(2 / 5)

  而年关前的都察院,此时却十分的热闹。

    明年是六年一次的京察,咨访是都察院的工作。

    都察院的御史们,会根据自己平日里搜集到的线索,在访单上写上对于在京官员的记录,这些记录会作为来年京察的重要依据,决定一名在京官员的前途。

    虽然还有后面的“堂审”环节,允许官员自辩,但是在京官员众多,咨访的结果也许就能决定一名京官的命运。

    此时,都察院的一座偏厅中,几名御史正在讨论着什么。

    这些御史品级不一,有从四品的副佥都御史,从七品的监察御史里行,但是正座却坐着一名中年的七品监察御史。

    如果在别的衙门,自然是官位高者上座,但是都察院的言官作为清流,自然是看不上外界这套标准。

    都察院内部的规矩,是以“年资”作为衡量地位高低的标准。

    也就是说,谁在都察院的时间长,谁的影响力就大。

    这也是为什么雒遵就是一个监察御史,却能向沈思孝保证他能留任的原因,雒遵就是都察院的资深御史。

    而上座的这个监察御史名叫齐康,也是一名资深御史。

    齐康是高拱的门生,他有多次外放的机会,但是都强行推辞掉了,这才熬成了都察院的资深御史。

    在大明朝,言官也是个高危职业,能够在多次政治风波中不倒的言官,自然会被人当做风向标。

    齐康环视了一圈,在场的都是他这些年在都察院中结交的官员,合计十人,十名御史的联名上疏,已经能引起朝堂的震动了。

    这些就是齐康这些年在都察院中积攒下来的人脉。

    “诸位都收到了选郎发来的名册了吧?”

    在场的御史,基本上都是高拱的党徒,齐康说的选郎,就是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张四维,而张四维发来的名册,正是前阵子代辽二王案件中,反对内阁的官员名册。

    众御史纷纷点头。

    张四维是派人口述名册的,用意也很清楚,就是要让御史们在访单上罗列这些官员的罪状,好在明年的京察中黜落这些官员。

    在场的御史都有些疑惑的看着齐康,对付这些官员,也算是阁老们公议的结果了,不仅仅是高拱这一系,都察院其他阁老们的门生弟子们,也都接到了差不多的指示。

    齐康压下了心中的不满。

    齐康的不满,是针对高拱的。

    作为高拱的门生,齐康留在都察院不升迁,在高拱罢官的日子里,顶住了高拱政敌的攻击,最终盼来了高拱回朝。

    可高拱回朝时,却依然要求齐康留在都察院。

    高拱作为内阁辅臣,自然需要在都察院有自己人,齐康资历深,自然是不二人选。

    所以齐康看着高拱的门生故吏,在吏部的运作下纷纷高升,中进士比自己还晚的张四维,已经坐到了选郎这个关键位置上,而自己却还是小小的正七品监察御史。

    而这些日子,高拱聚集门生,日夜商议实学,而齐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