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考成法的弊端(3 / 5)

p;   “子霖兄,这一个小小的龙泉驿,一年要迎来送往多少官员?”

    苏泽沉默了。

    申时行接着说道:

    “到了湖广,我也和一名同乡的县令交谈过。”

    “湖广富庶地区的县衙,典史属吏不过八十人,但一个县衙五脏俱全,也承接六部设立六科,要管一个县的农桑刑狱,治安劝学,夏秋二税,一年到头也忙个不停。”

    “可这同乡年年积欠赋税,已经两年被上官记考中下了。”

    申时行停顿了一下说道:

    “这同乡央求我,将他调任别地,做个清闲的督学,实在不想要再做父母官了。”

    “子霖兄,如果要对驿站和这天下的县衙都行考成法,那要变成什么样子?”

    苏泽这下明白了,历史上申时行废考成法,不仅仅是为了和张居正做政治切割,而是他真的觉得考成法不行。

    这种事情,苏泽在前世也遇到过。

    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苏泽以前也去基层检查过,基层要对接多个部门,就算是每一个上级部门要求报一份月报表,基层有时候要填报的就是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的月报表。

    如果再加上督查检查,各种创建活动,有的基层甚至一年到头,都在忙这些工作。

    正如同申时行所说的那样,考成法用于基层,要么就会出现前世那种“唯GDP”的官员,将各种绩效指标当做唯一的标准,强行完成上级的任务。

    要么就出现基层应付上级的考核,用更多的案牍工作来应付考核,那真正做事的反而要被淘汰,而擅长迎逢的却能步步高升。

    正如同很多部门搞绩效考核末尾淘汰,真正淘汰的往往都是办事的。

    也许正是历史上的申时行看到了,在张居正执政末期,严酷考成法下,逐渐扭曲的官场生态,这才顺势废掉了考成法。

    苏泽长叹一声说道:

    “为政难啊!”

    苏泽又拉着申时行说道:

    “汝默兄,我去请肩吾兄进来,请你讲一讲这趟荆州的见闻,让我们好好学习一下!”

    这也是大明这套清流升迁体系的问题了。

    内阁宰辅往往是在京师坐一圈官就升上去了,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很多政策对基层的认识也不足,出现问题都会觉得是基层做的不好。

    而究其原因,大明内阁本来只是皇帝的咨政,就不是按照唐宋那种宰相培养的。

    唐代的宰相,都是“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很多宰相都是出将入相,能文能武。

    宋代的宰相,也都是要在基层转一圈的,而且久任宰相还会出京担任州主官,做几年地方官再重新回朝担任宰相。

    而大明的翰林都以担任地方官职为耻,那个烧炭自杀的老翰林,京察不合格也能到地方上做个知县,他却宁可死都不愿意去。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