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国祚加五(2 / 5)

遍秋粮了。

    “吴典史,户曹有何对策?”

    吴典史只能咬牙说道:

    “若要加征,按照旧例有‘因粮’之法,对粮税折银五两以上的富户再加征,或许能补足。”

    遇到强势的县令,地方上富户凑凑分子,帮着县令完成政绩,这也是正常的。

    当然,富户配合不配合,就看县令的本事了。

    但是吴典史刚刚说完,一名身穿儒衫的读书人站出来说道:

    “东翁,属下以为不可!”

    说话的人也姓沈,是沈思孝同族的一个秀才,沈思孝中进士就被派到沈思孝身边,做了沈思孝的幕僚师爷。

    沈师爷打开折扇,大冬天摇头晃脑的说道:

    “向大户征粮,大户有飞洒、诡寄之法以避,马上就要押送秋粮入京了,就算能征上,也已经赶不上了。”

    “属下以为,应该均输,以田亩计,每亩多交粮六斗,如此不伤百姓,也能补足大半积欠。”

    这下子吴典史的脸都绿了。

    十斗是一石,听起来这个数字不多,但实际上对百姓来说,多收三五斗也是极为沉重的加税。

    而且胥吏差役层层加码,三五斗就能变成三五石。

    吴典史当然不是为了百姓着想,可是高密这个地方,民风彪悍,如果激发出民变,那他这个户曹的典史肯定要被推出来当替罪羊。

    吴典史只能祈求,沈思孝控制不了衙役,没办法下乡去催收。

    但是沈思孝下面一句话,却让吴典史彻底心寒了。

    “这次下乡催收,就用均输之法,按田纳粮,一寸土地都不能拖欠。”

    “本官在京师已经招了一批人手,过些日子就能到高密。”

    “为了完成朝廷征粮大计,就只能苦一苦百姓了。”

    听到这里,吴典史就知道这位新任知县,当真是个为了政绩不择手段的狠角色,竟然连催课的人手都自己准备好了。

    遇到这样的上官,当地的吏员百姓可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这时候只能求着沈思孝早点升迁了。

    沈思孝结束了公事,心满意足的回到后衙。

    高密是个穷县,沈思孝在上任前就已经做了准备,要在这种穷县做出政绩,只有在“催课”上做出点成绩来。

    刚刚公堂的那一幕,其实就是沈思孝和自己的师爷预谋好的。

    沈思孝当然知道百姓都是穷鬼。

    但是他一个外地官员,想要从本地豪族头上刮到油水何其困难。

    所以沈思孝想到的是这按亩均输的办法,就是直接按照土地征税,管他穷人富人一起征收。

    只要自己能完成催课的目标,沈思孝也不介意“苦一苦”百姓。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