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来想去,他决定去投稿。
《君子报》不行,苏泽的《乐府新报》也不行。
沈敬选了《新乐府报》。
《新乐府报》的投稿方式很神秘,只要将写好的稿子,在稿件上写上自己的住址,投入城郊的一座破寺的功德箱里,三日内就会得到回应。
如果被录用,稿费会扔入投稿人家里。
如果被拒稿,稿子也会被退还。
前些日子缉私御史抓盗版的时候,也瞄上过《新乐府报》。
但是巡捕营盯梢了半天,也没搞清楚功德箱里的稿子怎么被取走的。
这件事都已经成了京师流传的志怪故事了,坊间都传是鬼神在办报。
沈敬不信鬼神,他认为新乐府报是个组织严密的报馆,那破寺估计有什么障眼法。
可沈敬自信满满的稿子,却被《新乐府报》给拒稿了!
沈敬又连续给几家小报投稿,结果都是一样。
这下子让沈敬破了防,于是他决定用剩下的钱买印刷设备,自己印刷出版贩卖!
可沈敬也是倒霉,接手了一家印刷盗版书的印刷坊,正好被巡捕营找上门来。
面对前任主人留下的罚款,沈敬心一横说道:
“几位巡捕大爷,我有重要的事情向御史禀告!”
——
京郊,楞严寺。
一身粗布衣服的何心隐,正在招待几名泰州学派同道。
明代思想界的特点,就是创始人死后,学派必然会分裂。
王阳明如此,王艮也是如此。
王艮死后,泰州学派也开始分裂。
比如赵贞吉这些在朝的信徒,在治学态度上日益保守,开始向阳明心学甚至程朱理学靠拢。
赵贞吉推崇的泰州学派,主张的是“敬”。
主张在日用之道中,收敛自我,在“克己”这个前提下入世。
但是在何心隐看来,这一套不过是宋儒克己复礼那一套换皮,根本就不是王泰州的初衷了。
甚至在泰州学派中,在世师徒也有分歧。
比如何心隐的师父颜钧还在世,颜钧提倡“友”,热衷于在地方上发展结社。
何心隐早期也搞过结社,甚至拿自己宗族做过社会实践,但是结果并不理想,于是何心隐也改变了思路。
一名年轻的儒生说道:
“何师,我们这次是来营救梁师的。”
接着儒生又说道:
“赴京路上,我和几位同道,仿效梁师在山东大名府组建了漕帮。”
梁钧在嘉靖末年被捕下狱,新君继位都没有赦免,这些弟子想着在灵济宫大会结交官员,将梁钧从牢房中救出来。
梁钧的思路就是创建各种互助社,他一直都在各地宣扬泰州学派,组织漕运力夫、盐丁创建帮派结社。
这种互助结社确实改善了一部分底层人民的生活,他们团结起来也能反抗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