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力,偏偏加上了最敏感的灶籍。
唯一让杨思忠好受一点的,是苏泽没有加上军籍。
如果要改军籍,那就不是朝野风波,而是朝堂风暴了!
杨思忠带着苏泽的奏疏,来到了内阁。
——
首辅李春芳看完了苏泽的奏疏,中书舍人转交给了次辅位置上的高拱。
李春芳捏着额头,他的想法和杨思忠一样,为什么偏偏扯上灶籍?
作为内阁首辅,李春芳的看法要比杨思忠更全面,灶籍的问题不是看起来这么简单。
国初立国到今日,灶户的在籍人数增加了,盐场也增加了,可盐产量下降,可不是一个户籍制度的问题。
制盐是需要成本的,也就是所谓的工本。
比如煮盐需要燃料,灶户需要的口粮,这些都是维持盐所运行的必要成本。
而朱元璋采用了“宝钞”向盐户发放工本。
在洪武朝和永乐朝,这样做倒是没太大的问题。
可到了今天,地方上还用“宝钞”向盐户发放工本,那实在有些太不做人了。
这样的结果下,盐户将盐拿出去贩卖,这就是正常行为了。
在嘉靖朝初年,市面上流通的盐已经过半是私盐了。
如果是这样也就算了,但是很多皇帝又喜欢给亲戚和亲信太监赏赐大额盐引,这些大额盐引又加剧了盐业的供需失衡,很多有引的盐商也拿不到盐,有的盐场开出的盐引按照产量算,都要到五十年后才能拿到盐。
就在这时候,官僚系统的大手又出动了。
嘉靖朝的时候,鄢懋卿被任命为巡盐御史,总理除福建外的全部五个都转运盐使司。
他通过强制低价买入灶户余盐并直接出售,大规模查抄私盐,强制商人高价购买等手段从开中制的灰色产业链上榨出了最大的短期收益。
这样杀鸡取卵的行为,更是加剧了盐政体系的破产,大量灶户逃亡,盐引也快要变成废纸了。
高拱看完了苏泽的奏疏,他对于盐政的思考基本是在吏治方面的。
高拱说道:“盐政的问题,还是在于吏治,如果取消灶籍,会不会引起盐政混乱?”
李春芳担忧的也是这点,盐政是一个涉及到了多个部门的问题,而灶户则是整个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存在。
李春芳和高拱担心的,就是解除灶户的限制,会不会直接造成盐业短缺?
而盐是百姓必须的东西,如果盐务出现问题,那是影响所有百姓生计的问题。
这时候张居正已经看完了奏疏,他的表情也十分的复杂。
“改纳丁银”,其实是符合张居正改革思路的。
甚至比起农业税,因为匠户、乐户都是居住在城里,他们手里是拥有货币的,这条政策执行起来更容易。
但是灶籍的问题就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