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个战略算是尘埃落定了。
苏泽在充满了成就感的同时,却又升起了更大的紧迫感。
俺答部是大明最直观的敌人,可知道历史发展的苏泽却知道,这是最不重要的一个敌人。
甚至这个时代还没崛起的东北某部落,也不是大明的头号敌人。
大明的敌人一直在自己体内。
如何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带领大明完成变革,突破治乱循环的陷阱,突破农业时代的束缚,才是真正关系到大明国祚的事情。
苏泽站起来,走到公堂的门前,看着山东清吏司的牌匾。
解决了北方边疆问题后,现在轮到户部了。
首先是货币问题。
登莱铸币局发行的货币已经在京师流通,但是货币总量还远远不够。
按照苏泽的测算,在保持现在铸币速度的前提下,至少需要两到三年时间,银元和黄铜币才能覆盖主要城市。
而要让新币在整个大明流通起来,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
对于这点,苏泽也没办法。
铸币也不是光有工坊就可以的,登莱港口贸易量就这么大,流入的白银也就这么多,想要多铸币也没有材料。
想要加快这个速度,除非大明占据一座超级银矿,再升级到蒸汽机铸币才行。
不过苏泽倒是并不着急,货币这东西本身就是建立在信用上的。
而大明官府的信用,如果强行推动反而适得其反,慢慢发行货币反倒是更加稳妥的办法。
其次是税收问题。
货币没有普及流通,现在也没有实行一条鞭法的基础,征收工商税也需要一支能够对商人征税的专业官僚群体,这些也都没到时候。
但是在这些改革之前,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事情。
苏泽走到书桌前,提起笔写下了这份准备已久的奏疏。
《请修隆庆会计录疏》。
任何有关财政的改革,第一步都是要搞清楚有多少家底。
历史上,在张居正推动一条鞭法前,就组织编写了《万历会计录》。
《万历会计录》之内容以地理区分。
先全国,后以省冠府,以府冠具。以收支数额区分,以总数冠分数,以分数合总数。
以收支门类区分,先是全国田粮旧额岁入岁出总数,之后依次为省府州县分数、边镇饷数、库监、光禄、宗藩、职官、俸禄、漕运、仓场、营卫俸粮、屯田、盐法、茶法、钱法、钞关、杂课。
这本会计录,让大明第一次拥有了一本“总账”,为日后的改革提供了基础。
苏泽要提前推动户部改革,自然要提前弄一本《隆庆会计录》出来。
苏泽已经写过很多奏疏了,起手自然是说明《会计录》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