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再下西洋之议(2 / 5)

    “可下西洋耗资巨大。”

    苏泽摇头说道:“耗资巨大,但是海贸利润丰厚,户部和市舶司如今都看到了。”

    “就是民间做买卖,也知道先投入本钱,再收其利。”

    “再者,下西洋也是由近及远的,第一次去南洋诸国就行了,等后几次再远行,先让南洋诸国复贡来使,慢慢推进就是了。”

    “再说了,万国朝邦,这又岂是一笔买卖?怎么能用盈亏来算计?”

    沈一贯摇头说道:“子霖兄,这些道理你我都知道,但是依然不妨碍有人要反对你。”

    苏泽说道:

    “所以我才要上书朝廷,请求陛下和阁老们斟酌。”

    “但是在我看来,下西洋是有百利的事情。”

    沈一贯知道苏泽的行事风格,于是他拿起笔说道:

    “子霖兄,主客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这事情也和我有关,我也附署。”

    “肩吾兄,这。”

    沈一贯说道:

    “这次出使草原,沈某也见到了寰世之宇,通商互市是利国利民的事情,我就是赞同子霖兄的奏疏才附署的。”

    通商,开海的好处显而易见,沈一贯只是担忧朝中的保守派意见太大。

    但是苏泽坚持要上疏,沈一贯也不犹豫,直接站在了苏泽的一边。

    苏泽也看出来了,这一次沈一贯并不是出自友谊附署,而是真心的赞同自己的意见才署名的。

    穿越至今,苏泽终于在朝廷中培养起了一个进步派的团体。

    这个团体可能现在的力量还很小,但只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进步团体一定能获得更大的力量。

    ——

    通政副使杨思忠,拿着苏泽的奏疏来到了内阁。

    高拱第一个看完了苏泽的奏疏。

    其实在上疏前,苏泽已经拜见过高拱,高拱对这份奏疏也没有把握。

    开埠和组织舰队下西洋,完全是两个概念。

    倭乱平定后,朝廷的有识之士都看到了海禁不可维持,所以开港几乎是必然选择。

    倭乱以后,海防体系已经破坏,朝廷根本没有能力阻止走私,在这种堵不如疏的情况下,开海就自然而然成为共识。

    换句话说,大明的开海,一方面是部分利益相关方的推动,更大的则是被时局所迫。

    所以隆庆开关选择了漳州月港这个扭捏的地方。

    而苏泽请求开港登莱,以及开港直沽,群臣也是捏着鼻子认了。

    开港之后,这些港口确实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这也让朝中对开港的态度逐渐软化。

    但是组织舰队下西洋就不一样了。

    海上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