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是谓虐卒!虐卒者必致败亡,上负国恩,下戕黎庶,岂不哀哉?”
“将帅未效庙算而狃於躁进,是谓罔上!罔上者必陷危亡,内耗军资,外丧疆土,罪当何诛!”
简单的说,就是戚继光认为军队建设最重要是训练士卒,并且要在作战前做好详细的应战计划。
这一切也要落实在军令上。
戚继光为东胜棱堡的戍卫士兵制定了详细的军令,包括士兵什么时候能出城搜集物资,什么时候必须锁城,都详细的罗列清楚。
敌人来攻打东胜棱堡,火炮怎么布置,弹药怎么分配,敌人强攻的时候要怎么守,敌人绕路要怎么滋扰,戚继光也都详细写了应对的方法。
守城的细节更是恐怖,从如何对付各种攻城器具,到维持城内士气分配物资,戚继光都事无巨细的做了预案。
可以说,有了这份守城指南,只要是读过书的将领,严格执行戚继光制定的“军令”,都能将棱堡守住。
戚继光还针对炮兵、骑兵、鸟铳手、步卒等不同兵种,分别写了详细的训练手册。
戚继光又总结了车营的战法,提出在车营中增加火炮的想法。
苏泽看完以后,就知道蒙古人今年秋天要撞上铁板了。
从大同送来的情报看,虽然王世贞的使团和俺答汗订立了盟约,但是大明这边在修造东胜棱堡,蒙古人那边也没有闲着。
现在已经八月了,戚继光搜集到的情报,草原上也在整顿兵马。
草原就是这样,草原大汗只是草原共主,俺达汗和大明签订合约,和我蒙古部落有什么关系?
到了秋高马肥的时候,总有一些部族想要南下碰碰运气。
俺达汗这时候也不会强行约束这些部落。
如果大明打赢了,俺达汗就会说这些部落不听从他的号令,然后乘机吞并这些战败的部落。
如果大明打输了,那合约就是废纸一张,俺达汗会亲自领着蒙古大军南下一起抢。
戚继光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亲自在东胜卫,就是准备迎接这波进攻。
看完这些,苏泽是彻底放心了,今秋蒙古人南下是肯定要撞上铁板了。
不过在戚继光这封信,也不全是汇报成果的。
信中后半段,戚继光向苏泽求助了一件事。
原来上次搜套大捷后,加上这段时间的大同军马走私,让戚继光手里也攒了一些良马。
但是山西马政败坏成如今的样子,戚继光不放心将这些马交给马政官员养,所以请求苏泽帮忙安置这匹军马。
提起这件事,苏泽也头疼起来。
大明马政问题确实是个老大难问题。
棱堡可以解决防守的问题,但是要主动出击,还是需要战马。
就是到了火炮时代,拖拽火炮也是需要战马的。
而大明战马短缺到了什么地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