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吏科试的构想(2 / 5)

的人也是下了心血,统计了登莱、直沽和京师的大宗商品价格,甚至还专门对商品做了价格预测,苏泽看完也直呼专业。

    这个世界绝对不缺乏聪明人啊。

    第三版则是对市场上新商品和新技术的介绍,头版就刊登了一家工坊的新式梳毛机。

    苏泽仔细看了起来,梳毛机是用来纺织毛线的。

    现在用的羊毛,需要将羊毛用细梳子梳开,变成方向一致的细小羊绒,然后再将这些羊绒捻成毛线。

    传统的梳羊毛需要人工完成,费时费力,而且梳出来的羊毛不均匀,品质差距极大。

    而这种梳毛机采用滚筒结构,只需要带动滚轮后添加羊毛,就可以自动完成梳毛的工作。

    报纸在最后还刊登了这家工坊的地址,想要购买这种机器可以联系工坊的主人。

    这不就是软广吗?

    但是仔细想想,这篇广告十分的聪明。

    买《商报》的必然是商人,一旦俺答封贡完成,羊毛贸易的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

    一些商人不会满足于单纯贩卖羊毛,产业升级是赚钱的最好办法。

    商人购买机器,将羊毛加工成毛线,这就是必然的选择。

    而生产这种梳毛机的工坊必然能大赚一笔。

    果然需求才是创新的动力。

    其实梳毛机的结构不难,苏泽也想过这件事,不过他在推广毛线的时候,想的更多的是脱脂和染色的事情,所以就没有搞出梳毛机。

    现在民间工匠自己搞出来了,这要比官方推广效果好多了。

    脱脂和染色就复杂多了。

    羊毛必须要经过脱脂的步骤,才能祛除羊毛上的腥膻味道。

    现在苏泽用的是碱液加热洗毛的方法。

    也就是用加热草木灰溶液,利用碱液和羊毛中的油脂反应,最后得到干净的羊毛。

    在如今羊毛数量还比较少的时候,用这种方法自然没问题,但是如果羊毛数量多了,那就需要更高效的制碱法了。

    原本苏泽还在发愁这件事,现在看到了民间自己搞出了梳毛机,他反而放松下来。

    只要有了需求,能看到利润,自然会有人投入研究。

    苏泽就不相信大明这么多聪明人,在巨大利润的刺激下,搞不出基础化学来?

    而报纸最后一版,则是类似于人物传记或者专访之类的,版面叫做“儒商风采”。

    第一期介绍的是山西范氏的族长范宝贤,苏泽看来这就是一份拍马屁的软文,这《商报》背后必然是大同范氏。

    而且所谓儒商,也只是介绍范宝贤孝敬父母、照顾宗族、宽待属下、劝说子弟读书这类“儒”的部分,反而对“商”的部分避而不谈。

    但是苏泽倒是很支持这篇文章,这好歹是在苏泽提出“四民道德”后,第一个开始讨论商德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