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2 / 5)

    范宝贤微微点头。

    京师直沽对商人态度的改变,这其中的变化十分微妙,并不是官府的几句口号,苏泽的几篇文章,或者朝廷的几道政令改变的。

    用范宽的分析,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的。

    最大的原因,是官员政绩的变化。

    在朝廷开放海禁,又在京师征收商税以后,增长最快的市舶税和商税,就成了官员考察的关键指标。

    比如林秉正这样的机敏官员,很快就发现了商税征收作为政绩考核的特殊之处。

    各县的官员,其实都是横向对比的。

    横向对比的意思,就是县令政绩优劣,大部分都是同府下的县令竞争。

    以往考核的第一件事是田税。

    田税征收是头等大事,但是大明已经建立几百年了,能够收的上来的田税早就收上来了,收不上来的田税也早就放弃了。

    同府各县的情况差不多,在田税上出彩的难度很大。

    剩下来的劝农课桑,教化百姓,整肃民风之类的指标,都是非常务虚的,很难量化考核、

    这时候,商税出现了。

    也不知道是户部故意的,还是说自然而然的结果。

    顺天府作为商税和新吏改革的试点地区,迅速就将商税征收和官员考评挂钩。

    商税增长是可以量化的指标,也是最容易考评的项目,毕竟谁也不会为自己的政绩,自己往国库里交银子的。

    而随着这种官员政绩考察的风向变化,顺天府各县衙门对于工商业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在严征商税的同时,官府也开始意识到,要留住能提供稳定税收的工商业者。

    工商业主,不是困在土地上的农民。

    他们是可以走的。

    而行商更是可以避开县城,大不了就不来你们城市做买卖就是了。

    当官府明白了这一点后,这种改变就是从内而外的。

    首先就是很多县城取消了歧视性的政策,比如商人不能穿绸缎之类的。

    其次就是承认他们合法产业的收入,严禁不法胥吏骚扰,打击影响商业活动的地痞无赖黑帮。

    最后就是给出一些土地和政策上的优惠条件,鼓励商人开办工坊。

    事情发展的时候,还收获了一个意外的结果。

    在获得更多商税后,官府也养得起更多新吏,结果就是官府的办事效率和廉洁度都提升了。

    京畿地区的百姓,不少也都是识字的。

    经过《商报》等报纸的宣传,就是最保守的士大夫也要承认,县里的发展确实和商人交税有关。

    顺天府发生的事情,就是苏泽四民道德理论的一个验证。

    商人要获得权力,就必须要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