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这就是天朝!(2 / 5)

在地上的陈矩,内心有些舍不得。

    苏泽明白这个弟子的心思,宽慰说道:

    “殿下,可以让陈矩不住在武监,就是往来东宫武监要吃苦,陈公公能吃这份苦吗?”

    面对自己人生最关键的抉择时刻,陈矩也不顾礼数说道:

    “殿下,仆臣能吃苦!”

    听到正主表态了,朱翊钧说道:

    “那就让陈矩去武监学习吧。”

    ——

    这一次朝鲜使团担任正使的,就是上次的书状官许篈。

    许篈在京师也结交了一些人脉,他精深的汉文功底,也让包括沈一贯在内的大明官员对他印象很好。

    抵达京师第二天,许篈就请求拜见苏泽,参观《乐府新报》。

    许篈主编的《朝鲜国报》,其实就是《乐府新报》在朝鲜的分社,苏泽和罗万化自然亲自接待了这位朝鲜正使。

    许篈带着如同朝圣一般的心态,参观了报馆后,又来到旁边的印刷坊。

    看到滚筒式印刷机后,许篈更是感觉全身的毛孔都颤抖起来。

    看着报纸就这样自动印刷出来,这是何等的伟力啊!

    这么比起来,朝鲜还在使用的雕版印刷,简直就像是在茹毛饮血一样!

    而听到张毕汇报,这座印书馆一天印刷的报纸数量,许篈更是惊掉下巴。

    光是京师一地的报纸发行人数,怕是比整个朝鲜国识字的人口都要多了!

    等参观完后,许篈用对待老师的态度来对待苏泽。

    他又和苏泽交流起了办报中遇到的困难,他说道:

    “学生在朝鲜办报,最大问题就是识汉字的人太少了。”

    苏泽点头,近代报纸是伴随着大众教育才出现的,没有足够的识字人口,是没办法支撑一家报馆的。

    而明代中期正好就是这样一个市井文学井喷的时期,这个时候大明的识字率是遥遥领先全世界的,南北二京更是有庞大的识字市民。

    苏泽也是从识字人口最多的京师开始办报,然后才开始向其他地区普及。

    就是这样,也只能覆盖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市镇,很多城市送报纸过去卖都是亏本的。

    而许篈看到的庞大发行量,只不过是大明庞大的人口堆出来的罢了。

    许篈抱怨说道:

    “要说这件事,也都是训民正音的遗祸!”

    许篈猛然想起两人都是大明的士大夫,他解释说道:

    “两位大人不知道,我们朝鲜原本都是说汉话,写汉字的。”

    “但是在世宗大王在位期间,创立了训民正音,还以御制强行推广,当时的儒臣就反对,‘去汉字同夷狄’,可最后还是被强推了。”

    许篈愤恨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