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灰,商人就开始四处搜集碱的来源。
然后就有了草原上的草木灰进口贸易。
接着草原上发现了天然碱石,算是缓解了一些行业的需求,但是听说在京畿周围不断涌现的玻璃工厂,让碱石一直处于短缺状态。
工厂需要的可是长期稳定的供货,这让商人们日夜不息的来往草原,高价收购各种碱。
听说这次和草原关系紧张后,最焦虑的就是这些玻璃工厂的工厂主了。
没有碱就没办法生产玻璃,现在玻璃卖出去可是高价,但是随着工艺发展和更多的玻璃厂投产,玻璃的价格一定会迅速降低的。
所以越早的生产出玻璃,就越是能赚到大钱。
除了玻璃之外,皂化产业也对碱的需求。
精油皂和棉籽皂,前者因为本身腥味难以去除,后者则因为棉籽会造成不孕,一般都只有普通百姓使用。
可随着苏泽“微虫致病说”在报纸上的宣传,有关“卫生”的观念开始进入百姓生活。
致病的是看不见的微虫,而肥皂可以清洗手上和身上的微虫。
一些能读书识字的百姓,开始要求孩子吃饭前洗手,讲究一点的甚至要求用鲸油皂洗手。
这样下来,果然生病的概率要少了很多。
在这个年代,疾病对待穷人和富人都是公平的,于是京师有钱人家中也开始使用鲸油皂。
可精油皂的海腥味,还是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于是京师又出现了猪胰香皂。
说是猪胰子,其实哪有这么多的猪胰子,这就是用猪油和碱进行皂化的猪油皂。
猪油皂味道温和,然后加上一些香味物质,就可以用高价出售,很快风靡京师的上层圈子。
这些都促进了对碱的需求。
而羊毛的需求就更大了。
羊毛御寒的效果,已经在去年冬季得到了验证。
而且经过毛纺织工艺的不断升级,羊毛的价格也逐渐走低。
制作同样的衣服,羊毛线的价格略高于棉布,低于丝绸。
现在就是普通人家的妇人,也会想办法学一下织毛衣的技术,帮着自家男人织个围巾或者帽子。
就在沈一贯启程前,他听妻子杜氏说,她参加了一个苏泽妻子赵令娴组织的织毛衣活动,说是要给东胜卫的戍卒织毛衣御寒。
这个活动得到了京师很多贵妇的支持,大小官员的妻子都承诺在入冬前捐一套毛线冬衣。
这还只是京师一座城市的需求。
这样庞大的贸易需求,是能阻挡的吗?
大明和草原的关系,已经彻底的改变了。
大明需要草原,草原更需要大明。
沈一贯有一种想法,就算是黄台吉要开历史倒车,拒绝封贡,他的政权也坚持不了多久。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