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疏通举人铨政壅滞疏》(1 / 5)

    果然和苏泽所料的那样,对于举人选官制度的改革,引起了京师士人的大讨论。

    而且这一次苏泽动的就是举人部分,而且给举人授官也没有影响到进士官员的体系,所以总体上是支持更多。

    原时空也不是所有人都想要考上清北,大明也不是所有人都想要考上进士再做官。

    如果举人就能得到职位,大部分举人还是愿意的。

    看到舆论风向已经到位,而和高拱等几位阁老沟通后,他们也支持自己的提议。

    苏泽果断将奏疏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模拟开始】——

    《疏通举人铨政壅滞疏》送到内阁,阁臣都支持你的奏疏。

    本以为万无一失,但在你上奏的时候,礼部官员也上书,请求从吏部手里抢夺委任学政官员的权力。

    举人铨选的改革,变成了吏部和礼部争权。

    这场争论让皇帝和内阁焦头烂额。

    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790。】

    【若要通过你的奏疏,需要支付10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什么?

    苏泽也没想到,自己给吏部出谋划策改革举人任官,最后阻力最大的不是吏部内部,也不是举人们,而是礼部官员。

    而礼部官员在这个时候跳出来,时机也恰到好处。

    其实官员学政官员任免权到底在哪边,吏部和礼部争论已久。

    礼部仪制清吏司,在《大明会典》上明确了负责学政事务。

    那学政官员的任免,自然是学政事务。

    而最麻烦的事情,是大明朝在刚建立的时候,确实都是由礼部官员来委任学政官的。

    或者说,那个时候的学政官员,其实都是由礼部的官员兼任的。

    但是从成祖朝开始,为了强化吏部的权力,委任学政官员的权力被集中到了吏部。

    这之后,吏部和礼部为了这个事情争了很久。

    没办法,人事权是最大的权力。

    礼部都没有学政官员的任免权,那怎么能主导地方教育事务呢?

    这也是大明中期以来,官学日益衰落的原因之一。

    原本应该负责地方教育的学政官员,实际上根本不关心学政,而只是官僚体系中的一个职位。

    那些当学政的官员,也只是希望能通过这个职位进入官场,他们在任的目标就是别出乱子,早点熬够资历升迁就行了。

    而地方上的公学衰落,自然就有势力来填补,于是就有了嘉隆时期的书院昌盛了。

    苏泽这下子也明白,为何变法这么困难了。

    越是触及到根本的改革,涉及的利益就越多,就越容易遭到狙击。

    就算是改革者内部,也是需要进行利益分配的。

    苏泽忽视了礼部,也就被礼部突袭了。

    苏泽现在只剩下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