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这个财政黑洞,却一直都没有处理。
原时空,嘉靖朝以来,九边体系所需要的“备边银”开始不断扩大,京营的开支从明初一直到明亡,一直都稳定侵占财政的一大部分。
一方面是裁不掉吃空饷的京营,一方面是缺兵缺粮的九边军队。
再加上从中晚明开始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宗室藩王侵占的国家财富,最终导致了大明的灭亡。
苏泽魔改的这方时空,边境问题已经暂时解决,加上苏泽的呼吁,朝堂上再次形成了改革京营的共识。
到了这个时候,京营高层也反应过来了。
勋贵的态度变化,让京营将领开始警惕。
但现在这个局势,才是京营最难受的。
如果朝廷轰轰烈烈的要对京营动手,那京营的将领可以鼓动士兵闹事,胁迫朝廷放弃整治京营的想法。
前几次朝廷尝试整顿京营,都是这样失败的。
可这一次,朝廷只是说派遣武监生来京营挂职,又没有提出要整顿京营。
如果只是这样,士兵又怎么可能提着脑袋跟着军官闹事?
而且以往朝廷每次想要整顿京营,也都苦于没有人手,对京营内部的情况也不了解,京营军官也能利用这种信息差。
再加上他们和勋贵利益绑定,再利用勋贵外戚太监的能量给文官拆台,最后总能不了了之。
京营商议了半天,最后还是抱有侥幸想法的占据了大多数。
没办法,现在又不是乱世,京营的人也就是混一口铁杆庄稼的,他们还能真的造反不成?
九边距离京师可是很近的,宣府大同的戚家军连蒙古人都能打败,别说京营这帮乌合之众了。
所以最后京营商议的结果,严令各级千万不能让武监生抓到把柄,把挂职这三个月糊弄过去。
夏忠孝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三里屯卫所担任总旗的。
夏忠孝虽然也是世兵子弟出身,但是他家里是边镇卫所军官,和京营体系是完全不同的。
简单的说,京营还是铁杆庄稼的世兵制度。
但是边军为了保证战斗力,已经无法再使用世兵制度,所以也采取了兵制改革。
简单的说,九边体系的军官还保持世袭,但是士兵缺损后都会花钱补充招募,这被称之为镇戍制。
夏忠孝的父亲还没阵亡的时候,就经常听父亲说起京营的世兵。
京营的士卒不需要顶着天寒地冻出城作战,每个月都能够领到足以温饱的粮食。
京营的军官更是不用操练武艺,生下来就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
夏忠孝对于京营向往已久,虽然他也觉得这有点不对,但是他来武监读书,不也为了更好的生活吗?
没人天生就愿意在边境厮杀,谁不想要留在京师过好日子?
而刚刚到三里屯卫所的时候,夏忠孝也对这个卫所有着极好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