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说道:
“内阁的一些人,总是急着进行财政改革,可是如果只是改革财政却不革新吏治,那财政一时舒缓,也不过是饮鸩止渴。”
“子霖你怎么看?”
苏泽明白高拱说的“一些人”就是张居正了。
这是高拱在向自己说明自己的施政纲领。
不愧是做过吏部尚书的,高拱看问题的角度果然犀利。
历史上张居正为了推动财税改革,也用了不少错误的人,而且一刀切的改革也造成了很多问题。
张居正唯一涉及到吏治的改革就是考成法了,但是在张居正死后,这条法令首先被废。
所以说,高拱和张居正,其实对于税制改革是有共识的。
大明的田税过低,但是百姓承担了大量征税以外的负担,比如无休止的官府徭役,再比如各种苛捐杂税。
两人都赞同进行一条鞭法的改革,合并徭役杂税,但是分歧在于张居正认为应该先改革税制,而高拱则认为应该先进行吏治改革,再改革税制。
高拱说道:
“财计乃是国之大事,政令不能出一门,如何变法?”
高拱的施政纲领,明显更符合苏泽的立场。
苏泽说道:
“师相一针见血,弟子也是这么想的。”
高拱高兴的说道:
“子霖你能这么想,老夫很高兴。”
“如今我大明吏治上最大的问题,就是阁部职权不明。”
“内阁名义上是政令要枢,却对六部九卿衙门缺乏直接的管理权,而且各部衙门职权多有交叉重迭,政令不能通达。”
“地方上官府缺乏人手,子霖你的吏科改革是一个好办法,老夫也准备在年后推动更多的省开征商税,进行吏科改革。”
“等这些条件都成熟后,再行财税改革,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苏泽以往也没有和高拱如此深入交谈,了解他的施政纲领。
他也没想到,高拱的想法竟然有如此的前瞻性。
阁部权力之争,是原时空万历朝政治斗争的一条暗线。
万历朝以及明末政治的衰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内阁和部院大臣之间的激烈政治斗争,导致朝廷中枢失能。
自张居正后,大明就再也没能出一个强势的首辅,朝廷政策被党争拖累,总是在左右摇摆下虚耗。
而隆庆朝由于种种特殊的原因,倒是没有出现部院大臣压过内阁大臣的情况,但是高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其实根子上的问题,还是大明内阁名不正言不顺。
内阁本来只是皇帝的咨询机关,逐步掌握了议政的权力,但是政治地位上却还是参谋机关的地位。
遇到强势的内阁还行,一旦遇到不够强势的内阁,或者不够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