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虎穴问策夜深沉(2 / 5)

难逃懿劫 难逃懿劫 4456 字 1天前

马懿内心冷哼,面上却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沉静模样,如同深潭,波澜不惊。他再次深深一揖,开口时,语气充满了无比的郑重与一种置身事外的客观:

“魏王!”

他的声音在大殿中清晰回荡,如同钟磬之音,震撼人心。

“此事,关乎大魏国祚传承,关乎天下苍生福祉,乃社稷之根本,重中之重!臣……人微言轻,实不敢妄议国本,更不敢以一己之见,影响魏王圣断。此等大事,唯有魏王您乾纲独断,方是正理。”

他先是以极高的姿态,将问题的严重性拔高,并明确表示自己不欲、也不敢插手,巧妙地避开了直接回答的陷阱,如同一位高明的棋手,步步为营。

然而,曹操显然不会就此放过他。曹操的目光更加锐利,如同鹰隼,语气虽缓,却带着不容回避的压力。

“仲达过谦了。你乃孤之股肱,智谋深远,洞察人心。孤今日既然问起,便是想听听你的看法。但说无妨,无论所言为何,孤……恕你无罪。”

这“恕你无罪”四个字,听起来是宽容,实则更是将司马懿逼到了必须表态的墙角,如同将他置于火炉之上,烤验着他的智慧与忠诚。

司马懿心中雪亮,知道不能再一味推脱。

他抬起头,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凝重与沉思,仿佛真的在为国家未来而殚精竭虑,如同一位忠诚的谋士,在为国家的命运而忧虑。

他并没有直接说该立谁,而是开始了一段层层递进、看似完全基于客观现实与政治逻辑的分析。

“既然魏王垂询,臣……便斗胆,陈述一些浅见,并非建言,仅是就事论事,分析其中利害得失,供魏王参考。”

他再次强调了“分析”与“参考”,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如同一位智者,在为国家出谋划策,却不越雷池一步。

“魏王立志一统天下,创不世之基业。则继承世子之位者,首要之务,并非文采风流,亦非一时之勇猛,而在于……能否‘承重’。”

他伸出一根手指,语气沉稳而有力,如同一位将军在指挥千军万马。

“何为承重?一曰,承社稷之重。”

“需得沉稳持重,胸藏丘壑,能够游刃有余地平衡朝堂之上的各方势力,让国家根基稳固如磐,内乱不生。此为承国之重。

其二,承霸业之重任。

当知晓兵法、善战能胜,或至少能善于任用将才,洞悉战略大势,在乱世之中既保有开拓进取的锐气,又具备守护基业的沉稳能力。

如此,方能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中,稳舵前行,引领国家走向辉煌。

其三,承时局之重任。当下天下三分,吴国凭借长江天险而固守,蜀国仗着山川之险而自守,皆非轻易可与之抗衡的势力。更何况如今还有毒修这类诡谲神秘的因素介入其中,未来的局势,必将更加错综复杂、难以预测。

世子需具备应对复杂局面、甚至是非常规威胁的潜质与坚韧心性,方能在这乱世之中,守护国家于危难之间。”

这一番关于“承重”的精妙论述,立意高远,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国家利益的层面之上,其声振聋发聩,让人难以反驳。

曹操听闻之后,也不由自主地微微颔首,显然已被带入到了这个深思熟虑的思考框架之中。

接着,司马懿的话锋开始不着痕迹地转向具体,然而却依旧保持着绝对的“客观”姿态,宛如一位公正的裁判,在权衡着各方利弊。

“若以此三点来衡量……二皇子殿下(曹丕)与四皇子殿下(曹植),确实如魏王所言,各有其长处与短处。”

他先以一种“公平”的口吻,对曹植进行了点评。

“三皇子殿下,文思泉涌,才华横溢,性情真率坦诚,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若能生于太平盛世,必是一代贤王雅主,流芳百世,为后世所敬仰。”

这先扬后抑的手法,运用得极为精妙,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然而,”

他语气微微一转,带着一丝惋惜之情,

“如今天下尚未安定,强敌环伺四周,危机如同暗流般涌动。立世子之事,需考量其性格是否足够坚韧果决,能否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与战场上树立威严,令人敬畏?三皇子殿下交往之人,多为文人墨客,于军政实务、驾驭骄兵悍将方面的经验积累,似乎略显不足。且其性情过于率真外露,恐易于被人揣度心思,于权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