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依附于高乾、高昂兄弟,因此被一同排挤,在家忧虑而死,死后朝廷给魏兰根追谥为文宣。
魏恺是魏兰根的族子,之前在东魏做齐州长史做得好好的,齐国建立后让他去青州做长史又不愿意了,估计是想升官。
朝代更迭之时,官位往往会有着格差,曹魏时期,汉官就是比魏官的逼格高,曹操曾想让夏侯惇和自己一样做汉官、当汉臣,但夏侯惇是究极操粉,宁愿不做汉官而做魏官。
但到了齐国,是齐比魏高,就连魏朝的宗王进入齐朝,都要准例降爵,由王至公,怎么可能你一个魏朝的长史,进入齐国就做刺史了?
因此高洋直接免了魏恺,不想干有的是人干,“放其还家,永不收采”。
如今也适合被高殷拔擢出来使用,巨鹿魏氏身家干净,家族又和高昂一支有旧,正好高殷的府中还有个高敖曹的庶子,同样不属于任何一方,只属于高殷。
高昂的四弟高季式也于天保三年发病去世了,但高昂当初还留下一大群部曲,这帮人对高昂的忠诚难以想象,导致高欢到高洋都不得不把他们一个个逼死:刘孟和、刘叔宗死在东魏时期,东方老、李希光、裴英起都死在建康战场上。
不过李希光有族弟李子贡,王敬宝等少数残兵败将逃回了齐国,在淮南躲着,此时也可以被高殷招募,让高千里接手他父亲的老部下,进而为高殷二次效力。
再下来,是收编高湛的残部了。
封隆之是高欢时期的老臣,很早就投奔了高欢,帮助他消灭尔朱势力,其次子封子绘和三子封子绣是而今封氏的领军人物。
渤海封氏的地位比渤海高氏还要高一等,不仅是服膺儒学的大族,还掌握着相当强的乡党武装,高欢讨伐尔朱兆时,封隆之担任邺城留守,将三万降俘安置在不同州郡,封子绘参加韩陵之战、夏州之战以及两次玉璧之战,甚至是当初力劝高欢趁大胜直冲潼关、一统北方的谋臣;一家子都是人杰,不比高家差多少。
这样一个能文能武、十分强大的家族,同样受到高欢的忌惮,既用之,也暗地防范之,被外调到地方当州郡长官,帮东魏维护统治,也是赶他们出中央权力,同时让他们躲避一下勋贵们的嫉妒攻讦。
即便是娄昭君,也不能忽视封氏的力量,封隆之的弟弟曾跟随娄昭出征,封子绘曾做过高湛的左长史,娄昭次子又娶了封子绘的次女封宝艳。
登基之后,高洋也对封氏做了一定的拉拢,封隆之的侄子封孝琬和高殷的老师邢邵,以及之前那个差点被高洋弄死的王昕是忘年交,孝琬的弟弟孝琰则担任高殷的太子舍人,平日出入东宫,非常有名气,是高殷自己人。
现在高湛身死,众多人必须在太后和太子间站好队伍,而因为封孝琰的关系,封氏离高殷更近,娄家在封氏那里,只有一段联姻关系而已。
“封子绘有四女,嫁给娄氏的是次女,三女和斛律明月的次子定了婚期,倒还剩下一个四女。”
高洋看着高殷,忍不住笑:“倒是便宜汝了。”
“得封氏之力,如同得一国。”
高殷行礼:“多谢父皇馈赠。”
如果不是高洋强逼,封氏估计也是要骑墙的,但有高殷收拢河北豪族在前,高湛身死在后,封氏现在支持太子,未必不能得到好处,至于日后怎么发展,就看自己的选择了。
高洋心中泛起一股无力感,他为高殷做到这种地步,到底能不能令其位置稳固呢?
说到底,自己是希望他能坐稳皇位,还是不希望?
高洋扪心自问,心中居然不知道答案。
这几日旺盛的气势,随着心情的紊乱,而开始衰竭。
天保十年十月十日,这一天终于到了。
今日的高洋一直很亢奋,颇有当年初登基时的气象,这令不少臣子担惊受怕,唯恐暴君战胜病魔。
然而到了夜晚,高洋和李祖娥、高殷、郁蓝等人用完晚膳后,便急匆匆回到了晋阳宫,并独自召唤太子。
高殷明白,时间到了。
他无悲无喜,应着召唤,走入晋阳宫中。
这里烟云缭绕,掩盖住了浓重的药味,却遮不住骨髓里渗出的衰气,今日那个生机勃勃的天子,居然已经倒在了病榻上。
榻上的男人早已没了往日的威仪,曾经挺拔如松的身躯,如今深陷锦被之中,仿佛被抽干了所有精气,只剩一副巨大的骨架勉强支撑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