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盐政(2 / 2)

便的偏僻之地建立常平仓,将部分官盐贮藏于此,如果盐价变高,就取出以常价卖给百姓,保障百姓对盐的需求,稳固住盐价。民之所需,国之所系啊!”

杜弼俯身行礼:“至尊圣策,臣无惑矣。”

群臣一阵歌功颂德,新君此项政策确实是一大利革。

又有臣子提出建议,设立新府署稽查私盐,这项工作则交给了东厂,在其内拓展稽盐司,顺带扩大特务的权力。

仅此一项,东厂的经济就足以自养,而不良人吃的是造币的赃款,两个部门都不再需要朝廷拨款,获得了发展的经济基础,短时间内会迅速膨胀、扩展威望。

这也是高殷特意设计的,这两个机构发展越快,对拱卫他的地位就越有帮助,等他们打下名气,他的地位也就越难动摇,到后期再将他们的财权剥离出来,减少权柄,此时就需要便宜行事,让他们得以成长。

以往的盐政往往设立在各地州县,互相配合捞取盐利。现在高殷精简部门,让特务部门与度支部相互配合,形成一套独立于地方、专门对中央负责的盐政管理体系,避免了地方对盐利的侵夺。

杜弼是个忠实干事的老臣,当初就敢和高欢提出治理贪污,对盐政当然不会疏忽,这也是高殷把他放去财政部的主要目的。

有了高殷的政策支持,以及杜弼的严密管理,这套来自唐代宗时期宰相刘晏的盐法将会取得极好的效益,甚至能挑起整个齐国的经济大用口。

这并不夸张,刘晏刚开始上任的时候,江淮的盐利一年只有四十万缗钱,一缗等于一千文,即四亿钱。而这套盐法推行之后,达到了六百万缗钱,即六十亿文钱,足可看得出其中多少利润被官员截留。

这套盐法一旦落实,高洋时期所耗费的资用将迅速补足,配合淮南之地产出的钱粮,全国的资用都已经够了,经济大权掌握在朝廷手中,晋阳再也翻不起浪。

而高殷能够保证所有臣民的利益的话,那高演就愈发没有上场的必要。

高演听得心乱如麻,他知道这项政策的利好,但居然……居然不是出自其治理之下!

可恶!若是自己为帝,此策一出,必于青史留明君之名!

高演心中嫉妒狂生,他以为自己不会有这种情绪,然而内心甚至还生出了无力之感:

为什么!这个孩子,不过才十四岁,却总能提出让人意想不到,又能补益国政失漏,乃至裨益百年的策略!

莫非二兄一脉,当真有天神襄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