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效率上,但随着经验的累积和技巧的熟练掌握,到了第三天,他们的日产量就突破了一百五十块。石添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他涂抹腻子的速度明显加快,拿刮刀的手不再像最初那般生疏和犹豫,每一个动作都变得更加利落。到了第五天,他们已经能够稳定地完成一百八十块左右,与最初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石添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思考如何处理每一个孔洞,而是能够凭借肌肉记忆迅速而精准地进行操作,大大缩短了每块胶合板的加工时间。
在工作质量方面,石添的进步同样显着。一开始,他刮过腻子的胶合板表面常常会有厚度不均的情况,或是留下一些明显的刮痕,导致成品质量只能勉强合格。经过几天的练习,他涂抹的腻子厚度变得均匀适中,能够恰到好处地填补孔洞并与周围表面融合。在刮平腻子时,他学会了巧妙地控制刮刀力度和角度,使得胶合板表面越来越光滑平整,几乎看不到瑕疵。现在他所加工出的胶合板,无论是外观还是质感,都达到了车间里较高的标准,得到了张师傅的认可和夸赞。他对细节的把控也越发精准,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微小的不平整并及时修正,这使得他和小徐完成的每一块胶合板都堪称优质品,为后续的工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这天中午,石添正在车间里休息,一辆汽车缓缓驶入,打破了平日的忙碌与喧嚣。听到外面的动静,石添疑惑地抬起头来。只见舅舅从车上走下,手里提着一大袋水果,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
舅舅在车间里四处张望,很快便找到了石添的身影。他径直走过去,先将水果放在一旁的空地上,然后拍了拍石添的肩膀:“添儿,我来看看你。工作还适应吗?”
石添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感动:“舅,我挺好的,已经慢慢适应了。”
舅舅环顾了一下四周,看到那些和石添年龄相仿的同事们,笑着说道:“这些都是添儿的同事吧?大家都辛苦了。我买了些水果,给大家解解渴。我家这孩子刚出来工作,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麻烦大家多多照顾他啊。”
同事们纷纷围了过来,其中小徐脸上洋溢着感激与友善:“谢谢叔叔,您太客气了。石添这几天表现很不错,学得也快,我们都会互相帮助的。”
这时,三舅也走了过来,他看着石添,满意地点了点头:“这孩子确实很努力,短短几天就能跟上进度。”
石添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都是三舅和张师傅还有同事们教得好,我才能这么快适应。”
在随后的日子里,石添与同事们的关系愈发融洽。工作间隙,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水果,欢声笑语回荡在车间里。石添也逐渐融入了这个集体,他会和同事们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趣事,也会认真倾听他们的故事。有时,他们会因为一个幽默的笑话笑得前仰后合;有时,又会为了工作中的某个小技巧展开热烈的讨论。石添在这里不仅找到了一份工作,更收获了来自同事间的友谊。
随着时光的悄然流转,石添在胶合板厂的工作逐渐步入了正轨,他已然完全适应了这份工作的节奏与强度。工厂每周工作六天的安排,让石添格外珍惜那仅有的一天休息日。
每当回到家中,石添即使再累也总会主动承担起各种家务。清晨,他会伴着第一缕阳光早早起床,与姥姥一同在厨房忙碌。他熟练地洗菜、切菜,在炉灶前协助姥姥烹饪出一道道美味可口的家常菜。饭后,他又会认真地打扫房间,擦拭家具,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他深知母亲身体不便,姥姥年事已高,自己理应成为家庭的顶梁柱,为她们分担生活的压力。
而在这些平淡却温馨的日子里,郑迅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时常不期而至。他总是带着关切的笑容,走进石添的家门,帮他干些家务活儿,与他促膝长谈,仔细询问他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从工作的具体内容到与同事的相处情形,郑迅都听得津津有味,并不时地给予石添鼓励与支持。
偶尔,郑迅还会兴致勃勃地提议去找林静,一同相约前往北关大堤的凉亭相聚。那座古老的凉亭,宛如一位默默见证他们成长与情谊的老友。三人围坐在一起,或分享着近期生活中的趣事,让欢声笑语在凉亭中回荡;或倾诉着彼此内心深处的烦恼与困惑,相互安慰与开导。
林静本就对石添怀着特殊的感情,之前她勇敢地向石添表白过,虽然石添并未给予明确回应,但那份情感一直在她心底悄然生长。如今,看到石添在家庭的重重困境中愈发坚韧,为了母亲和家庭默默承受、努力拼搏,这不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