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皇权与士绅(2 / 3)

/p>

朱元璋停下脚步,眺望着远方的天空,虎目中是不可阻挡的坚定意志道:“今年科举取士,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他们可前往各地,掌控政务,至于局势是否稳定,呵呵,咱便是顶着一阵乱,也要将盘踞在各地的士绅,连根拔除!”

“父皇,士绅成千上万,如何能拔除干净?”朱标吃了一惊,他惊讶于朱元璋这最后一句话。

“如何不能?有多少咱就拔除多少,凡是与郭桓案有关的要剪除,凡是与相关的官员、士绅勾结的,要剪除,唯有将贪赃枉法的士绅杀干净,才能遏制士绅逃税,防止‘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朱元璋眼底的杀机一闪而过,随即继续说道:“待郭桓案尘埃落定,咱当颁布‘大诰’,将案件细节昭告天下,从前,百姓受士绅欺压投告无门,从今往后,咱要让百姓能举报贪官士绅,大明的皇权,绝不可被士绅掣肘!”

说完,朱元璋看向朱标,却见朱标露出一抹犹疑之色,朱元璋轻声说道:“标儿,有什么话便说出来,咱父子俩无须有顾虑。”

朱元璋将朱标当成最好的继承人培养,在他的鼓励下,朱标也不再隐瞒,直言不讳道:“父皇,此政能延续多久?且势必掀起腥风血雨,儿臣担心对父皇您的名声……”

“名声?咱行事,何时在意过那些庸人的议论评说!”朱元璋冷哼一声,拍了拍朱标的肩膀,语重心长道:“标儿,咱大明未来是要交在你的手上的。

你随宋濂学圣贤之道,有一颗仁厚之心,将来必定能善待你的兄弟、姐妹,臣民,但对付那群贪官污吏,是不够的,咱就为你拔除荆棘,将大明稳稳地交在你的手上,如此,才能使大明兴旺,蒸蒸日上。”

朱元璋太了解朱标了,处理政务,军国大事,朱标从来不糊涂,然朱标的耳根子软,心不够狠,手更不够狠,故有些事朱元璋不做,到了朱标那儿更难做。

他素来不会做“相信后人智慧”那种事儿。

洪武十八年,九月。

延续了数月之久的郭桓案,终于在秦王、晋王、燕王三王返京后,尘埃落定。

郭桓案,涉案的六部官员,户部侍郎郭桓、吏部侍郎赵瑁、刑部侍郎王慧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皆被剥皮实草,户部员外郎胡益、户部员外郎王道亨,及其他六部侍郎以下官员,总计十八人受牵连,被处斩。

上述官员其家眷,经朱元璋特许,除郭桓、赵瑁全家处斩外,其余流放云南。

六部之外,以北平府为例,布政使李彧、按察使赵全德被剥皮实草,其下属官员,总计二十二位被处斩。

李彧、赵全德全家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除了这些官员外,更有三十二名吏员,以及北平府十二家士绅家族被波及。

朱棣毫不客气,将这群敢私自吞没赋税,欺压百姓的家族,连根拔除,根据朱棣呈报的文书中统计,仅北平府一地,就有超过三百多人被处死,流放的人数高达千余人。

北平府不过是冰山一角,江南八府,大明的财税重地,更是掀起了腥风血雨。

苏州知府金炯,因渎职枉法下狱,这位敢于为苏州府请求减税的“清官”,终是掉了脑袋。

朱元璋对江南八府的惩治,尤甚于北平府,只因江南八府的士绅胆大妄为,且利益盘根错节,若要抽丝剥茧,一点点地拔除耗时耗力,朱元璋借着郭桓案,一举重创江南八府的士绅阶层。

时人形容江南当时的惨状,描述为“家家缟素,啼哭日夜不停”,凄惨无比。

然而,随着大量士绅被清除,江南八府的百姓日子,反而轻松了不少。

郭桓案,历经数月,导致大明十二省之官员落马千余人,更有万人因此而死。

表面上看官场震动,天下百姓人心惶惶,实际上,普通百姓的生活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普通百姓头上少了压迫,日子舒坦多了。

可惜笔杆子不在百姓手里,史书上也不会记载百姓的话,不过朱元璋不在乎,正如朱元璋所言:咱行事,何时在意过庸人的议论评说?

郭桓案,终是尘埃落定。

日落黄昏,朱元璋在武英殿内处理完政务,取出已经有段日子没用的手机,拨通了朱辰的号码。

“花开又花谢……花满天……是你忽隐……又忽现……”

不一会儿,屏幕上出现了朱辰的脸孔,还有四周大量的人群,隐隐还能听到有人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