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甭说谁,这就叫做公平,公平,还是td公平。
……
朱由检、曹文诏以及孙传庭等人带着一部分大明王师,并未全然在平壤停留,而是朝朝鲜国都汉城进发。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一军无能,累死全国。”
虽说朝鲜天子李倧及其麾下群臣如今皆大力支持大明,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为防意外,朱由检在洪承畴的劝导下,不再坐镇平壤,而是前往后方汉城,以此安抚朝鲜的王公贵族,稳固后方。
而实际情况比朱由检、洪承畴等人预想的好太多。
大明王师所到之处,齐整的军规、善待百姓的态度,几乎完美契合了朝鲜当地大族、百姓及各阶层对“天朝上国”的想象。
双方堪称“双向奔赴”,一场友好的两国交流就此展开。
虽然朝鲜没有《大明日报》,但丝毫不影响大明王师在途经之处的城墙内外大力宣传。
朝鲜本地士子与派驻此地的锦衣卫,成了最好的传声筒。
“大明王师到我朝鲜,大清贼寇势必败退。”
“大好消息。我朝鲜守住了。国土不会再沦丧,更不会签订不平等条约。大明宗主国到来,我朝鲜的好日子要来了。”
尤其当土豆、番薯等良种落入朝鲜各处,虽非无条件,需收取部分利润,朝鲜百姓更是喜不自胜。
显然,粮食问题在小冰河时期不仅困扰大明,同样席卷朝鲜,乃至这个封建时代的各处国土。
“明人不会骗我们吧?就这么个小玩意能亩产三千斤?”
“胡说八道什么。大明王师怎么可能欺骗我们?没看到邻家大姐夫就是大明的锦衣卫吗?”
“他说大明原本也缺粮食,就是靠仙人从天上带来的神物,现在人人有饭吃,再也饿不死人了。所以大明将这些物件传入朝鲜,哪怕要收一部分粮食,那也都是大赚特赚。”
“大明万岁。大明皇帝万岁。”
在大明派驻朝鲜的锦衣卫配合下,这些话语很快传遍各处。
玉米、番薯等粮种的分发,让朝鲜各处土地在某种程度上有了大明的“印记”,也让朝鲜百姓对大明的好感度大幅提升。
毕竟即便这些粮食没传说中那么神奇,良种也是免费的。
换作平日,这些粮种可要花大价钱。
在这微不足道的实处,大明也算给了他们一份福利。
大明天子朱由检尚未抵达汉城,但汉城早已开始“搬家”:各处望族及王室成员已在汉城三百里外的另一处城池暂居留存。
毕竟上一次大清兵临汉城城下的阴影未散,如今自然要有所防备。
可等了许久。
前线战报未等来大清兵临的消息,反倒先迎来了大明王师抵达的捷报。
在小小的南汉山城,朝鲜君臣一个个喜极而泣,相拥在一起。
大殿之内,主战派的大司宪金尚宪闻言松了口气,同身后的一院官员及年轻一代主战派官员紧紧相拥。
这件事对他们、对整个朝鲜而言,实在是振奋人心,简直是救命之光。
金尚宪踱步而出,目光清亮,挺直腰杆,中气十足地开口:“我朝鲜能有今日之盛景,全因大王决意同大清开战。这些贼人远非大明之敌,如今大明王师抵达,还有大明天子御驾亲征,我朝鲜之危可解。”
金尚宪话音刚落。
主和派中同样支持作战的吏曹判书崔鸣吉、金荩国两人,竟也同时上前,对着李倧躬身开口:“还请大王整理着装,眼下这南汉山城不可久待,大明天子御驾亲征已至平壤,正前来我国都,若我朝鲜不相迎,岂非让大明天子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