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大清之耻,皇太极呕血(1 / 3)

“吃了没?”

百姓互相打着招呼,那人听了这话,拍着圆滚滚的肚皮,满脸笑容:“吃的饱饱的、撑撑的,贼舒坦。”

“放心,咱们这大明好时节、好光景,以后的好日子还长着。”

百姓们一个个喜笑颜开。

军报由当下的东厂提督王承恩亲自呈交到紫禁城内的乾清宫中:“太祖皇爷,辽东总兵祖大寿的军报来了,大捷。”

“盛京已破!”

王承恩美滋滋的,心里如同这大冷天抱上小暖炉那般舒爽,褶皱的面庞笑得跟花儿一般灿烂。

朱元璋随手拿起朱笔微微一弹,将军报展开扫了一眼。

上面写的内容简洁有力,字体虽粗犷,却能显出军中汉子的豪迈与大气磅礴。

朱元璋见了很是满意,随后又信手递给了旁边的皇孙朱慈朗。

朱慈朗可不敢像太祖爷爷那般信手拈来,小心翼翼地捧着军报,看着看着,一双小眼珠子滴溜溜地转动,特别有精气神。

看到最后小嘴都合不拢了,满脸惊愕:“这祖大寿好厉害的本事,居然能长驱直入破了盛京皇城,还能打到那大清皇宫去。”

“这大清,却也是遭了一场宋时的靖康之耻了。”

朱慈朗身为皇家子弟,身负国之重担,对于这些史学知识自然张口便来。

“倒的确是个能人,便看他这番泼天的大功劳,能不能安然接得住。”

朱元璋隐隐意有所指。

朱慈朗也是个通透的主儿,聪慧的小脑瓜子很快便想明白皇爷爷说的究竟是什么。

他双手拢在袖袍里面,笑嘻嘻地也不多问,只是一个劲地道:“此番这大清必将大乱,至少近十年内不可能危害得了我大明江山。”

“太祖皇爷爷实在是天命所归,不声不响便立下如此大功。”

朱慈朗也学了个乖,拍起了朱元璋这老祖宗的马屁。

不得不说,朱元璋笑得眯起了眼,看模样好似还挺受用。

同样的话。

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那滋味绝对不同。

“你这小皮猴子,跟谁学的?嘴巴可越来越甜了。”

朱元璋笑呵呵地道。

朱慈朗继续憨憨傻傻地笑着。

远远看去,爷孙两人相处得倒挺和谐,仿佛跟普通百姓家的爷孙也没太大区别。

……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

大明人人如龙、万世昌盛之际,此刻的辽东,祖大寿退兵足够果决,既没拖延,更没恋战,也不贪那些他们负担不起的。

譬如盛京城四处的各大郡县,还有那辽东边关之外的数座大城。

他们人马本就不多,更何况还是拖家带口,此番要将大清国都盛京皇城之内的一应物资全都带走,把这些八旗子弟俘虏看管起来,都已是耗尽了祖大寿、关宁铁骑,包括那些蒙古八部以及各家各户的全部精力。

对于蒙古八部之内的察哈尔部、科尔沁部、阿敏残部的人,大明祖大寿这一方也要保留部分力量用作监管。

哪怕蒙古八部的人如今看似只有跟着他们这一条路走,但别忘了,在如今的义州城外,豪格所率领的正蓝旗依旧还有着数万蒙古衙门的人,甚至同大清皇上皇太极一起班师回朝的队伍中,也有着许多蒙古衙门的人步步追随。

所以他们依旧留着后路,只不过这条后路对他们而言并不那么美好罢了。

“快快快!!!”

明军尖兵不断催促,火急火燎,整个军队沉稳有力,稳中带快地不断撤退而出,决然不愿同那班师回朝的八旗子弟、大清主力撞上。

幸好此刻祖大寿他们已然得了正白旗多尔衮在皮岛的军情要报,辽东的大明锦衣卫也同他们取得了联系,所以才能够打这么一个时间差。

队伍之内,哲哲、贝勒杜度,还有其他的八旗贵人们眼神复杂地观望着。

“早知如此,当初便不该这般轻易跟着他们走了,若是能拖延上几日,待到我大清皇上领着八旗主力归来,或许未必会沦落到今时今日这般田地。”

“说什么胡话。当日若是不走,恐怕此刻早已到阎王爷那儿报到去了,人头落地。”

“行了,说这些有的没的作甚,还是乖乖走为好。”

多数人还比较聪明,能看清时局,最主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