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功在千秋(2 / 2)

一定举孝廉名额,可直接进入州试。”

州试落榜,仍可以被州郡征辟为官,慢慢爬。

总之就是保送当个地方文学掾左右的官。

视情况给予名额,朝廷就有了动态管控的条件。

比如凉州,可以适当多给些人,吸纳部分羌族有名望的人进官吏体系。

再比如青州,那里饱受战乱,才子不多。

人们首要之急是吃饱饭,而不是什么恩科,所以先减少,让百姓把注意力放在耕种、恢复繁荣上。

荀彧听到以上的概念,想到杨家最近在办的弘农学府,一下子来了兴趣,问道:

“弘农学府便是其中一种?”

“没错。”刘辩直接点头,所谓府试不过就是院试的变种,更符合大汉实情。

荀彧皱起眉头,“臣听闻弘农学府入学要交一千钱,寻常百姓如何交的起这笔钱?岂不是和陛下不论出身,广纳天下英才的初衷背道而驰?”

看看,这就又替刘辩考虑起问题来了。

刘辩很高兴,哈哈一笑,解释道:

“府试可不是只准许同学府的人参加,凡适龄者,皆可参加考试。”

再说了,只要遍地学府拔地而起,现在杨家敢说一千钱学费,后面还敢不跟着降价吗?

而且他还要在弘农建很多的学堂,有朝廷的学堂,有私办的。

到了时间统一去弘农学府考试。

荀彧大受震撼,地方学府仍然保留一定举孝廉人选,如此一来士人的反对声必定会小很多。

但由此又引发新问题,大建学堂,会不会太激进了。

这件事并不在刘辩现有的考虑范围,他望向杨修,问道:

“杨卿真没意见吗?”

杨修尴尬一笑,这件事对他现在光禄勋的职位冲击很大,他还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刘辩清楚他所想,提议道:“光禄勋今后就负责官吏的考成、升迁、调动吧,尚书台的任务还是繁杂了些,分一部分出去。”

如今的官吏任免,大小都要尚书台批准,放在以前还行,但现在尚书台重组就不太合适了。

尚书台应当专心办国家层面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