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全都算上(1 / 2)

从一品,是人臣的最高官职,上公位于此列,大将军、太傅,一个武将之首,一个文官之首,再加一个处理全国政务的尚书台首辅尚书令,都是有实权的,陈群还贴心的加上了丞相。

二品,司徒司空卫将军骠骑将军等比公之列。

从二品为九卿,且只有九卿,太守之流全被摒弃,不再与九卿并列。

三品,州牧刺史都督,锦衣卫督察使,侍中、中常侍。

从三品北军中候、大将军府太傅府的副职之类,还包括了翁主。

四品是原来千石的官,这仆射那司马。

还有九卿的副职出现,光禄丞、大司农丞之流,各中郎将也位于这个级别。

从四品地方别驾之类的副职居于此,小部门的老大出现频繁,还有九卿府中的分管部门,比如太仓令之类,及普通汉军的统兵将军。

直到五品才有郡太守,朝廷的议郎、御史等。

从五品是各种最低档次的令,车府令、上林苑令、祠祀令、卫士令之类,还有太守副职及一些将军。

六品往下就没什么好看的了,反正刘辩见不着,档次太低。

什么州长史、县令,再低还有亭长里长、县尉、州从事。

大体上看,刘辩还算满意,但仍然有着不少缺陷需要完善。

“这份东西,三公九卿瞧过吗?”刘辩抬起头。

陈群如实答道:“还没有,臣拟好就送到陛下这来了。”

“先喝茶,”刘辩给他倒上茶水,惊的陈群赶紧端起杯子去接,惶恐道:

“臣自己来。”

刘辩还是给他倒上了,这才道:“事后要送到尚书台去,让三公九卿商讨商讨。”

表面上看,这东西还是有利于他们的,尤其是对九卿来说,明确了他们作为全国政务之首的地位,杜绝了太守在名义上与他们平起平坐,自恃为诸侯,除了圣旨一概不鸟的情况。

不过真要实施,九卿会不会赞成还难说。

陈群拱手,“臣稍后就送到尚书台。”

刘辩先是赞赏的点头,“规划不错,大方向上,和朕想的是一个东西。”

陈群一直揪着的心一缓,紧张也消散不少,谁料刘辩话锋一转,“但是这东西你还得细细推敲。”

“请陛下明示。”

“先说这北军中候吧,再往上提一提,再怎么样也不能比卫尉之类的低。”

陈群苦下了脸,“可这样一来,洛阳得有几个从二品以上的将军了?”

要知道,汉军一军的统兵将军,比如魏延那伙人,可都才从四品。

“那就往下降降。”刘辩毫不客气,九卿确实不需要这么多将军,这个管城门被称为九卿,那个管巡逻就成了九卿,不太合适。

南北军各自统领为九卿这勉强说的过去,执金吾、城门校尉之类,没必要参与朝政。

他们进来掺和啥?其他九卿如大司农,管天下民事,是后世的户部。司隶校尉管天下官吏监察,廷尉管司法,光禄勋是后世的吏部,大鸿胪是礼部,将作大匠及司金都尉是工部,这都有迹可循。

城门校尉、执金吾、卫尉这都是啥,还有个河南尹。

其实完全可以只留北军中候为从二品,剩下的全贬到三四品去。

然后找个和其他九卿一样的主管,来统领这些军队,成为部门老大就行了。

刘辩下达了更清晰的指示,“卫将军为从二品,统管洛阳兵事,城门校尉、卫尉、执金吾都降下去,九卿不再有这些人,定为四品吧,北军中候不变,从三品。”

他的条例非常清晰,继续道:

“朕再提点卿几句,不要看以前的官秩,也不要看朕是否器重这个职位。”

“思路是,正从一品位极人臣,前者皇亲国戚这朕觉得你做的很好,后者人臣之最。”

“正从二品为朝廷中枢,天下以此为首,正二品的三公没问题,从二品是协助朕统领天下的关键,大司农、司隶校尉、廷尉、大鸿胪等,都足以协助朕掌管天下。但城门校尉、太仆之流,虽是曾经的九卿,但他们不是决策者,而是效命者,不配此位。”

“正从三品,朕需要他们有能力进一步协助朕掌控全局,你所规划的州牧刺史都督,朕觉得不错,但什么太傅大将军府的副职长史之类,位太高了,朕也用不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