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俱全;美食巷的青石板路干净整洁,暗渠排水系统试运行成功,下雨天再也不用担心积水;书画斋的茶馆与书铺古色古香,门前挂着写有“茶香满巷”“墨韵悠长”的匾额;戏台也已搭建完毕,台柱上雕刻着龙凤图案,显得格外气派。
竣工当日,平阳府举行了盛大的坊市开市仪式。陈文瀚、周文斌、苏婉卿、卡文迪、马塔罗森、王师傅等众人站在坊市门口,共同揭开了“同心坊”的匾额——“同心”二字,既代表着建设坊市时众人的同心协力,也寓意着坊市将成为连接百姓与客商的同心之地。
百姓们涌入坊市,有的在百工坊挑选家具,有的在美食巷品尝各地小吃,有的在书画斋喝茶看书,有的则在戏台前等待表演。老木匠王师傅的木匠铺前挤满了人,他打造的带西洋花纹的桌椅深受百姓喜爱;张阿婆的馒头铺生意火爆,江南糕点刚摆上柜台就被抢购一空;印度纺织铺的纺纱机前也围满了人,百姓们争相学习印度的纺纱技艺;钱掌柜的药膳馆更是座无虚席,他熬制的药膳汤既美味又养生,引得食客们赞不绝口。
陈文瀚与苏婉卿并肩走在坊市中,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中满是欣慰。“还记得建设坊市时遇到的难题,若不是大家同心协力,也不会有今日的繁华。”苏婉卿轻声说,目光落在戏台前的人群上,“以后百姓们不仅能在通和集市做生意,还能在同心坊享受生活,真是太好了。”
“这就是我们建设坊市的初衷。”陈文瀚望着不远处的百工坊,“让手艺人有地方施展技艺,让百姓有地方休闲购物,让客商有地方交流合作,这样的坊市,才是真正有活力的坊市。”
当晚,同心坊举行了盛大的夜市。商铺门前挂起了红灯笼,暖黄的光芒笼罩着坊市,比白日更多了几分温馨。戏台上演着江南的昆曲,婉转的唱腔引得观众阵阵喝彩;美食巷的小吃摊灯火通明,香气弥漫,吸引着往来的食客;书画斋的茶馆里,说书先生正在讲述平阳府的故事,听众们听得入迷;百工坊的手艺人还在忙碌,有的在为百姓修补家具,有的则在展示新的技艺。
马塔罗森与印度工匠坐在茶馆里,喝着钱掌柜熬制的药膳汤,兴奋地说:“我要把同心坊的故事写进信里,寄回英国,让他们看看东方的坊市有多繁华!以后我还要带更多的印度商队来这里,与平阳府开展更多的贸易合作。”
卡文迪则与王师傅坐在戏台前,看着台上的表演,轻声交谈:“同心坊的建设,融合了中原、西洋、印度的技艺与文化,这才是真正的互通有无。以后我们还可以在坊市举办技艺交流会,让更多的人学习不同的技艺,共同进步。”
陈文瀚站在坊市中央,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从通和集市到凤凰湾港口,再到如今的同心坊,平阳府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众人的同心协力。他想起建设坊市时百姓们的热情帮忙,想起工匠们的日夜赶工,想起朋友们的无私相助,突然觉得,这份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情谊,比坊市的繁华更珍贵。
月光下,同心坊的红灯笼依旧亮着,暖黄的光芒照亮了百姓回家的路,也照亮了平阳府的未来。陈文瀚知道,同心坊的开市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在这里生活、工作、交流、合作。而这份同心协力、互助共赢的精神,也将永远留在同心坊,留在平阳府,成为这片土地最宝贵的财富,代代相传,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