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六年。
在玄臻观那一晚,李世民专门拉着朱元璋、王猛,请教了一晚上的计策。
朱元璋擅长战略大局,且知晓唐朝历史。
王猛则是足智多谋,计策百出。
有这两人给他出谋划策,再加上他自己的房谋杜断,李世民对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
秦王府,
李世民一回来就拉着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开会。
不久前,得益于李世民斩杀了刘黑闼,大唐基本统一了全国。
同时,此时的储位之争,还没有达到后几年那样的白热化程度。
这个时候,李建成的太子地位虽然比较稳固,但因为少了斩杀刘黑闼的功劳,没有历史上那般巩固。
而李世民的军功,已经冠绝朝野,而且已经有些初现“功高震主”的局面。
他们此次商议的核心就是,如何以“避祸”掩“争位”,以“功谦”换“势稳”,以“暗备”代“血拼”。
通过提前化解矛盾、积累压倒性优势,
最终实现“不流血继位”或“低代价掌权”,
从而规避玄武门之变的悲剧,也避免被文人诟病“弑兄逼父”,让自己这个“千古一帝”的位置,坐的更加稳当。
书房里,
李世民来回徘徊了两圈后,终于对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三人,开门见山的说道:“今夜招各位前来,只为一事——如何兵不血刃的接过储位,避免兄弟相残。”
长孙无忌闻言,双眼一亮,笑道:“殿下终于想通了?!”
“早就跟你说过了,那两人早已把你视作眼中钉肉中刺,你还一直退让。”
“对了,你怎么突然就想通了?”
长孙无忌最后这个问题,让房玄龄、杜如晦也颇为好奇。
之前他们明里暗里都劝过多次,以李世民的能力、功勋,成为储君那是绰绰有余的。
但要顶替李建成成为太子,那就得提前布局才行。
之前李世民都以亲情婉拒了他们,导致这事就一直拖延了下来。
只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李世民这段时间忽然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以前的李世民大致可以形容为“专注军功,被动应对”。
而现在李世民,则可以形容为“主动破局,锐意进取”。
面对长孙无忌的提问,李世民只是含糊其词的说道:“我遇到了两位高人,受他们指点,察觉到了我将来的危机。
所以,为了避免将来形成死局,我们需要提前布局,做好应对。”
“殿下,那二位高人姓甚名谁?”房玄龄问道。
他跟着李世民这么多年了,很好奇还有谁比他们这三人更能说动李世民?
李世民嘴角抽了抽,只是说了一句:“你们不认识……”
长孙无忌和杜如晦的眼睛里,则都是“你看我信不信”的神情。
李世民暂时还不想让他们知道玄臻观的事情,
于是,他话锋一转,把话题引到了正题上:“太子近日开始频频主动进宫面圣。
尹德妃、张婕妤也在陛下跟前说了很多关于我的不好的话。
昨日,他们更是提出,让李元吉掌管天策府半数兵马。
陛下虽未应允,但已有意动。”
见李世民不想说,长孙无忌等人自然也不好刨根问底。
“这正是症结所在。”长孙无忌点头说道:“太子与齐王联手,一边想方设法削弱殿下兵权,一边又在构陷殿下的部将。
前几日,齐王甚至向陛下进言,想要调尉迟敬德去守边疆。
好在陛下也没有那么好糊弄,不仅拒绝了齐王的提议,还斥责了他两句。”
房玄龄这时候突然问道:“殿下,不知那两位‘高人’是如何替你谋划的?”
李世民瞥了房玄龄一眼,心中暗忖:“这家伙,吃醋了?”
不过李世民并没有点破,只是为他们解释道:
“那二位跟我说,储位之争重在‘势’,而非‘兵’。
眼下的太子,看似势大,实则根基不稳。
加上刘黑闼的功劳被我夺……拿下,之后咱们只需破其三处要害,便可彻底扭转局面。”
杜如晦与房玄龄忍不住相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