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诸葛亮动了“歪心思”(1 / 2)

“哎哟!”

诸葛亮一把接住扑过来的儿子,脸上笑的像是绽开了一朵菊花。

只是,他心中又不免想起史书上记载的资料:诸葛瞻二十七岁守绵竹,面对邓艾的大军,拒绝投降后战死沙场。年仅十七岁的长子诸葛尚见父亲阵亡,也冲入敌阵,力竭而死。

当初在玄臻观看到这段记载时,诸葛亮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偷偷抹了好久的眼泪。

而此刻,掌心下是儿子温热的后背,能清晰感觉到他起伏的、带着兴奋的呼吸。

这让诸葛亮意识到,自己改变的历史,不只是改变了大汉的命运,也让自己有了把家人从家国血仇的绝望里拉回来。

“瞻儿,今日可曾出去玩耍?”诸葛亮扶着诸葛瞻的肩膀,稍稍推开些,然后笑着问道。

诸葛瞻仰着小脸,回答道:“回父亲,儿今日在书房学《论语》,娘亲布置的功课都做完了,未曾出府半步!”

说完,诸葛瞻微微扬起下巴,等着父亲像往常一样夸他“孺子可教”。

哪知道,诸葛亮却一反常态的摇了摇头,说道:“那可不行,孩子就应该多出去走走。

跟街坊邻里的小伙伴一起玩耍,

去看看城外田地里的庄稼,

再去尝尝街边的糖画……这些,才是生活。”

诸葛瞻顿时愣住了,张着小嘴半天没反应过来。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小声说道:“可是……您以前教导孩儿说,要勤学苦读才对得起陛下对我家的信重……”

“以前是爹错了。”诸葛亮笑了,伸手牵住儿子的小手,说道:“走,爹带你去街上转转。懂民生才能做大事,死读书,那可不行!”

黄月英嘴角含笑的看着诸葛亮父子。

她也能明显感觉到诸葛亮的变化,尤其是从拿下长安,回到成都的这两个月。

如果不是对诸葛亮的太过熟悉,她甚至都会以为是假的诸葛亮了。

诸葛亮牵着诸葛瞻的小手,背后跟着黄月英和老管家,就这么走在大街上溜达。

成都城中的街市,此刻正是热闹的时候。

百姓们挑着担子,推着推车,川流不息。

百姓们一看见诸葛亮,都停下手里的活计,发自内心的恭敬向诸葛亮行礼。

对蜀中的百姓来讲,诸葛亮就是他们的天!

诸葛亮也一一笑着点头回应,不曾落下任何一人。

诸葛瞻年纪虽小,但看到其他人都非常尊敬自己的老爹,也是开心的说道:“爹爹,他们都好尊敬你。”

“以真心换真心,”诸葛亮温和的回话道:“只要你真心对百姓好,百姓也会真心对你好。”

“嗯!孩儿记下了!”诸葛瞻立马站直身子,煞有其事的拱手回道。

换作以前,诸葛亮定会夸他懂事。

可此刻看着儿子小大人似的模样,他却怎么看怎么别扭。

才八岁,就整的老气横秋,像个老夫子一样,实在是反人性啊。

诸葛亮摇摇头,暂时没有说话。

不过他知道,只要自己不再以那些陈旧迂腐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儿子,诸葛瞻自然会慢慢释放孩童的天性。

果然,

在城中逛了一圈后,诸葛瞻发现老爹没像以往那样各种指正、教诲自己,慢慢的,孩子活泼、好动的一面的就体现出来了。

诸葛瞻在前面跑,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

老管家在后头边喊边追,终于有了点孩子该有的天真活泼。

黄月英来到诸葛亮身边轻声说道:“老爷,您现在忽然变得豁达了许多。”

诸葛亮微笑着回道:“夫人,待回家之后,我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告知你。”

黄月英眼神一动,轻轻点头。

她是何等聪慧,立马就明白这是诸葛亮要跟自己坦白了。

去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危,药石无医,怎么忽然就好了?

司马懿的大军素来难缠,又稳如老狗,怎么会忽然就被摧枯拉朽击败了?

还有那些土豆、红薯、玉米,以前就从来没听过更没见过,怎么忽然就必须家家要种,而且一种就全都高产?

蜀中那些如雨后春笋般接连不断修建起来的那些道观,又是什么来头?

黄月英之前一直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