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这远西二字,有什么讲究吗?(2 / 3)

笑声竟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沧桑与诡异。

笑毕,他收敛神色,目光变得幽深如同古井,缓缓开口:

“相信诸卿,都曾听闻外界传言,说朕在天启七年龙驭宾天,实则是假死潜踪,匿迹仙踪了吧?”

四人心中凛然,这个流言他们自然听过,但谁敢当真?

此刻由皇帝亲口提及,那意义就大不相同了!

“你们可知,”

朱启明的嘴角勾起一抹诡异的笑容,目光扫过四人骇然的面孔,一字一顿地说道,

“朕去的那个‘仙境’,究竟是何处?”

朱启明想着,自登基那天起,这他么早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说出来又何妨!

他不待四人回答,便掷地有声地揭晓了答案,犹如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朕去的,是三百多年后的‘后世’!朕亲眼见证了,我大明国祚倾覆,神州陆沉,衣冠沦丧!

"朕亲眼看到了,那三百年后的华夏,是何等的积贫积弱,是何等的仰人鼻息!"

"朕更亲眼看到了,后世之人,是如何被篡改的历史所蒙蔽,如何将我等先祖之智慧,轻易地冠以‘远西’之名,如何将那几乎与蛮荒无异的泰西,捧上了文明的神坛!”

“轰隆——!”

这番话,犹如晴天霹雳,在偏厅之中炸响!

将孙元化、王徵、毕懋康、方以智四人震得心神俱裂,呆若木鸡!

三百年后的后世?

大明倾覆?

神州陆沉?

历史被篡改?

先祖智慧被窃据?

这一个个信息,如惊涛骇浪,将他们固有的世界观冲击得粉碎!

一切都解释得通了!

为何陛下“死而复生”后性情大变,手段酷烈而深谋远虑!

为何他对火器、对新军、对泰西之学、乃至对一本看似不起眼的《远西奇器图说》的细节都了如指掌!

为何他如此执着于“华夏”、“正统”、“根源”!

原来,陛下不是去了仙境,而是去了一场跨越三百年的、惨痛而屈辱的“未来”!

年轻的方以智最先从震撼中挣脱出来,他声音发颤,带着急切与不甘追问:“陛下!我大明……我大明何以会倾覆?是流寇?是东虏?还是……天灾?”

朱启明看了他一眼,目光复杂,缓缓吐出几个字:“皆有之。然则,根子烂了。党争倾轧,官吏贪渎,卫所糜烂,财政枯竭……更有人,如徐光启、李之藻之流,引那包藏祸心之西教,乱我思想,窃我文明之根基!内外交攻,元气丧尽,终至万劫不复!”

“噗通!”

孙元化再也支撑不住,瘫软在地,面如死灰。

此时,一直沉默的毕懋康猛地站起,他须发皆张,怒不可遏,指着孙元化和王徵,声音因愤怒而颤抖:“孙元化!王徵!尔等听见了吗?!听见陛下所言了吗?!尔等口口声声西学精深,泰西文明!可知尔等所作所为,正是在自毁长城,自绝于我列祖列宗!那泰西蛮夷,不仅在战场上寇我边疆,更要在学问根底上,亡我华夏之魂魄!尔等……尔等实乃华夏之罪人!!”

老臣痛彻心扉的怒斥,如鞭子般抽在孙、王二人心上。

王徵以头抢地,泣不成声。

孙元化更是瘫软在地,连跪直的力气都没有了。

王徵跪在地上,浑身冰冷,他终于明白皇帝为何能一眼看穿他书稿署名的猫腻,为何对“远西”二字如此敏感!

因为在皇帝看到的那个“后世”,这种文化的窃取和话语权的丧失,已经成为了血淋淋的现实!

孙元化更是面如土色,他想到了自己编译的那些书籍,想到了自己对泰西之学的推崇,想到了自己私放传教士的行为……

在陛下看到的那个“未来”里,自己的这些作为,岂不是正是助长那种文化篡夺的帮凶?

朱启明将四人的反应尽收眼底,知道这枚“炸弹”的效果已经达到。

他声音沉郁,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现在,你们明白了吗?朕为何要整军经武?为何要严查邪教?为何要对泰西如此警惕?这非是朕之偏执,而是为了不让朕亲眼所见的那个悲惨未来成为现实!是为了夺回我华夏文明的话语权,是为了让我炎黄子孙,能永远挺直脊梁,认清谁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

他目光如炬,下达了最终的旨意:

“王徵!你的书,即刻重订!书名改为《中华奇器图说》!署名,大明王徵着!序言,朕给你写!你要在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