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陈邦彦的信(2 / 3)

路径!

“弹壳成形,需巨大冲力。

陛下所遗小型水压机虽力大,然度太慢。

工匠张蒙,改造水利锻锤,加装模具,以水力驱动,造出一台‘瞬击式’冲床,虽简陋粗暴,然一击便可冲出一个弹壳雏形,再经两次引伸整形,便可成型。

效率大增!”

朱启明笑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用水力代替我设想中的电力驱动冲压机,虽然精度和稳定性差些,但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

太好了!

“最大之难,莫过于底火。

陛下所示‘雷汞’一物,臣等依方试制,险酿大祸,毒烟弥漫,且有炸膛之危,当即废止。

万般无奈之下,臣斗胆翻阅陛下所留之‘备要杂录’,见有‘氯酸钾’、‘硫化锑’等字眼,附有简易电解之法与混合比例,如获至宝…”

朱启明后背渗出一点冷汗,随即又感到无比庆幸,幸亏!

幸亏我留了个心眼,把雷汞列为危险品,同时把氯酸钾这个备选方案的技术概要也写进了资料里!

不然他们卡死在这里,整个项目就真的夭折了!

“…臣等立即以陛下留下之光伏电力驱动,架设电解槽,制备氯酸钾。

又寻得粤北锑矿,研磨成粉,按陛下所示比例与硫磺等物混合。

初时敏感性不足,屡试不燃。

后学徒赵小龙提议,掺入极细之玻璃粉以增摩擦,果然一试即成!

其感度、威力皆足,且远比雷汞安稳!”

朱启明心中感慨万千,连增敏剂的问题都自己解决了…

玻璃粉,对啊,这是古老而有效的办法。

他们不是一个指令一个动作的木偶,而是真正在用我的知识库,去思考,去试错,去创新!

信的最后,陈邦彦详细汇报了子弹的组装流程,虽然目前全靠熟练工匠手工装配,产量极低,但流程已经打通,质量稳定可靠。

朱启明缓缓放下信纸,内心的激动难以平复。

他原本以为,自己是唯一的先知和推动者,南雄基地只是他远程操控的傀儡,执行他的命令。

但这封信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

他提供的,是种子——机床、原理、图纸、概念。

而南雄的工匠们,却用自己深厚的经验、无畏的试错和因地制宜的智慧,让这颗种子在这片古老的土壤上,生长出了符合当下条件的、活生生的果实!

他们没有完全复制1871,他们是在理解和吸收了其核心原理后,用17世纪中国能获取的资源和方法,“再明”

了这支枪和它的子弹。

这种“再明”

的能力,远比单纯复制出一支原版毛瑟步枪,更让朱启明感到震撼和欣喜。

工业…

真正的工业火种,不是那几台机床,而是这种消化、吸收、再创造的能力啊!

朱启明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无比明亮的光彩。

他知道,通往强国的道路,依然漫长,子弹的产量、钢材的来源、军队的训练……无数的困难还在前面。

但是,南雄的这封信告诉他,这条路,走得通!

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点燃的,是一个民族智慧与工匠精神的火山。

而这股力量,一旦喷,将无可阻挡。

朱启明提起笔,沉吟片刻,目光在“勒石记功,厚赏拔擢!

天下工匠,当以此辈为楷模!”

这句话上停留良久。

最终,他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提笔将这句划去,重新写道:

“…功勋卓着,朕心甚慰。

着尔即以朕之内帑,对李德水、王得财、胡春华、张蒙、赵小龙等有功人员,密行重赏!

赐金银田宅,荫其子弟入学入仕,一应封赏,皆按双倍军功例从优给,然需对外秘而不宣。”

写到这里,他顿了顿,继续写道:

“另,可将此十杆成品铳及其弹药,列为‘定远壹型’,精选忠诚可靠之工匠,成立独立之‘定远铳作坊’,专司此铳之生产与改进。

一应人员,皆需具结保密状,违者以通敌论处!”

“此铳之成功,乃我朝工匠心血之结晶,其智慧勇毅,朕已深知。

待他日国朝安定,四海清平,朕必亲自为其勒石立传,使天下皆知诸卿之功,光耀千秋!”

写罢,他轻轻吹干墨迹。

现在还是需要绝对的保密!

那份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