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三章无声念与至诚不息(2 / 4)

民国宗师 丹经残文 3279 字 4天前

微微一窘,却又不敢再次冲上前去,等到紫铜金丹绕着杨猛身上滚动了一周时,已经渐渐失去了气若火山的杀劲。

杨猛脸上嘿嘿一笑,心里却是如释重负,趁着蛇心中惊疑不定,连忙环臂合力继续以太极动势牵引金丹,使之再次滑动滚落在杨猛右臂、右肩、颈背与左臂之间,周而复始地接连滚动三圈……

嗡!

紫铜金丹如飞陀一般,滴溜溜地在杨猛的食指上飞旋转不停。

让蛇惊异的是,虽然杨猛并没有学过道门秘传的外丹武术,无法激紫铜金丹内蕴藏的八石八散,可在这本能出的太极动势控制下,分明有了一丝内外通透的气势。

杨猛身形一动,再次震脚力,以挤、按、托、采的缠丝劲将紫铜金丹在手上不住加,看着原本蠢蠢欲动的蛇,竟然毫无畏惧的又是一步迈出!

好一个太极定步缠丝劲!

蛇双眼一张,两枚瞳孔不觉微微缩小了一半,一来是震惊杨猛手上无极丹劲的功夫已经精纯到了极致,二来则是对号称可破万功万法的外丹十三打有些失望,“难怪自唐以后。

这外丹术便渐渐没落,原来遇见同级的丹道大家,这所谓的内劲外放的外丹术。

仍有些不受控制的缺陷!”

东晋葛洪著《抱朴子》,将外丹分为神丹、金液、黄金三种。

并称金丹为药,烧之愈久,变化愈妙,百炼不消,毕天不朽,人若服之能令人不老不死……

可那毕竟是虚无缥缈的神仙之道,在武门传承之中。

这武艺内劲对外丹术的真传与丹书描述,也多以宋代为界,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像宋前汉唐时期盛行的‘剑丸’、‘飞剑’一说,多是以这种外丹术融合在一起的武道功夫。

配合了丹劲力的关窍之后的暗器打法,只是被后人传诵的神乎其神。

到了宋代以后,这种外丹术则渐渐演化为丹、药、武、艺四脉并重的丹道武术,只是已经彻底剥去了可令人长生不死的神秘面纱。

当然,能够如杨猛这般。

将太极劲放劲之技法融入身体本能,以丹道无极而动的神意反射之内家动势,在瞬间接下杀机四伏的外丹打法,也不是所有丹道大师都能做到的事情。

所谓无极生太极,而真正的无极拳架。

却又恰恰符合了抱丹坐胯的浑圆无极桩,可随心意变化成各路太极拳架地姿势,这也是为何若离和宋唯一,都曾说太极拳只有一招的缘故。

这一招,便是混元无极的内家动势,迈入了丹道后,才能真正明白太极无极无式无招的道理。

手上一颗金丹飞转不停,杨猛的裆跨却仍是浑圆无极,刚刚从凶险中脱身而出,心里只觉一阵舒爽怯意,等到再看小心戒备的蛇时,只觉一阵难以形容的感悟忽然涌上了心里。

“武道修行到了如今的地步,肉身的进化可谓已经接近了至极,再想向前迈出那无人能言的一步,恐怕便只有通过精神上的突破,才能感受到什么才是‘破碎虚空’或是更高一层的‘阳神飞升’的精髓。”

杨猛心中一阵阵激动,回想起从后世论坛中关于‘魔师庞班’的描述中,明白了若想打碎精神虚空的桎梏,或许只有在频临生死之境的压力下,才能进入无我无他无生无死的境地,至于眼前这外丹十三术,却只不过是仍处于武术的局限之中,并没有突破道艺的范畴。

联想到杨夫子与他搭手那个瞬间,在精神世界中出现的观想念头,杨猛对原本渐渐迷茫的武道,忽然又有了另外一种理解,明白了为何丹道又分文丹和武丹两脉,从侧面说明了丹道继续进化,必然不能再局限于肉身上的生理突破,而应该将思维放在如目打、观杀等精神世界上的突破。

想到这里,杨猛豁然明白了一直以来局限自己继续前行的,竟然恰恰还是前世留下来的思维模式,这才使得在武道一途上,少了些许的勇往直前之心,多了一点精心算计的杂念!

“原来如此!”

杨猛口中高喝一声,左手掌心内切,以丹劲将紫铜金丹再次旋转加,右手则屈肘内环、震脊抬腰,抛开所有的太极拳架,只是一记简单的炮锤轰然打向蛇的心口,虽然看似不如蛇刚刚那外丹中平一击,可那一拳中凝聚的精气神却让一只小心戒备的蛇不觉色变。

“这是拥有了无畏意志的一拳!”

蛇心中如履薄冰,可手上却是一往直前,看着那一记无论对错技法的炮锤,腰杆扭动如轮如斧,双拳在头前微微一震,口中则像开坛的道师一样念念有词,脚下轰然一踏,便狠狠地打在了杨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