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劝罢还应莫怨天(2 / 3)

势如破竹!失采石者,则门户洞开,必遭灭顶之灾!”

他深吸一口气:

“臣陈庆之!在此泣血拜请陛下!不求兵马钱粮,不需援军辎重!

只求允臣率本部白袍旧部轻骑八百,轻舟快马,星夜兼程,直扑采石!

臣在此对天立誓!若……若北方索虏有朝一日,真的侥幸突破江北,兵临大江!臣,与臣之八百子弟,必当死守采石矶!不到最后一兵一卒,绝不后退半步!不破敌舟,不阻其锋,臣,死不旋踵,甘愿以身殉国,沉骨江心!”

他再次面向御座,重重躬身:

“臣,别无所求!只求陛下赐臣便宜行事之权!允臣在采石矶险要之处,抢筑营垒,深沟固防!允臣征调民船,以铁锁横江,阻敌船队!允臣制备火船,待敌半渡而迎头痛击!臣要在那长江之上,为陛下,为我大梁,立起最后一道长城!”

“子云!”

太子萧纲闻言失声惊呼,脸上血色尽褪。

他自然听得出来,陈庆之这番话的意思,这哪里只是请战?

这分明是预见到了江北苦心经营的防线可能全面崩塌,预见到了那来自北方的索虏铁骑,真的会一路摧城拔寨,直至饮马长江,兵临建康台城!

在他的认知里,昔年伪魏拓跋焘那等不世出的人物,也不过如此啊!

可拓跋焘再猛,即使连下悬瓠、寿阳、盱眙,直抵瓜步,直至隔江与建康相望,最后不也是灰溜溜的回去了么?

难道在陈庆之心中,今日之高欢,其威胁竟已比当年那个不世出的枭雄还大?

难道大梁的国势,竟已危殆到这等地步了么?!

一旁的老臣徐勉同样亦是身躯剧震,手中的笏板几乎拿捏不住。

胡马窥江?

这四个字,自衣冠南渡之后,便如同噩梦般萦绕在每一个南朝士人的心头,是所有人最深沉的恐惧,最不愿触碰的禁忌。

如今,竟从一向沉稳睿智、谋略深远的陈庆之口中,以这种决绝的方式被重新提起?

在他陈子云眼中,难道堂堂大梁,已非仅伤及肢体,而是到了濒临亡国的边缘?!

御座之上的萧衍,同样万万没有想到,陈庆之非但对江北战局如此悲观,甚至已经决意用自己最后一点生命,去为大梁守住这最后一道、或许本不会被攻击的防线。

自永嘉丧乱,衣冠南渡以来,南北隔江而治,交战已逾百年。

这期间,并非没有出现过雄才大略、气吞万里如虎的雄主。

北方的苻坚,曾率百万之众投鞭断流,志在混一六合;

前宋的武帝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一度光复两京,功盖当世;

伪魏的道武帝拓跋珪、太武帝拓跋焘,哪一个不是一世之人杰?哪一个不是承造化所钟的气运人物,堪称一时之雄?

可他们哪一个,最终又能真正地碾碎天堑,混一南北,成就那亘古未有之伟业?!

没有!

一个都没有!

南北分治,已逾百年了!

时间长到南北分治已经成了天命!成了一道无可逾越的鸿沟,横亘在南北之间,也深深地刻印在所有人的心里。

就连他萧衍,自问也曾是睥睨天下豪杰、开创一代基业的雄主,可对于“一统南北”这个至高功业,他内心深处,也早已许久不敢去深思、去企盼了。

在他的认知里,乃至在满朝文武的共识中,南北之间的战乱乃是常态,左右不过是在那淮泗之间的几州土地上反复拉锯,你来我往,得失皆在可控之间。

江北固然重要,但长江天险,尤其是大江下游的采石矶,那是江南腹地的最后屏障,岂是那么容易能被打到的?

可今日,陈庆之竟以如此决绝的姿态,将最坏的可能血淋淋地剖开,掷于殿前!

他那话语中的意思,分明是在说,那夏主高欢,绝非以往的任何对手可比!他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便能摧枯拉朽般突破所有防线,兵锋直指采石矶,威胁到帝都的存亡!

这……这可能吗?

这简直颠覆了百年来所有人对南北格局的认知!

但看着陈庆之那双燃烧着赴死火焰的眸子,萧衍仿佛又看到了许多年前清凉台上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看到了那个渡江夜誓时的年轻统帅……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