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刘家的故事(2 / 3)

有听到他们说了什么就能猜到她去那家做什么,也猜到了结果。

“紫蒨丫头,刚刚你和刘老秀才吵架了?”李氏并不想去干涉顾紫蒨的事情,却还是忍不住问道。

李氏刚刚去的那一家和刘家并不远,会听到他们吵架也很正常,顾紫蒨并不想隐瞒,只是微笑道:“那个老头倚老卖老,我不过是说了他几句而已。”

“刘老秀才是我们村里唯一的读书人,你现在得罪了他,只怕村里人更要说你了。”李氏叹息道。

“怕什么,他们又没人敢当我的面说。”顾紫蒨自信道。

“你……”

李氏刚想提醒他一句,人言可畏,又想到村里人对顾紫蒨的惧怕,肯定没人敢当着她的面说什么,不由轻轻叹了口气。

“婶子,你这身体不好,还是待在家里好好养病的好。”知道李氏为何事而叹息,顾紫蒨笑着安慰道。

“你的事……”话说的一半,李氏忽然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急忙改口问道:“你刚刚急着去刘家有事吗?”

“刘婶以前是有钱人家的小姐,也学过读书画画,我刚刚和她商量了一下,以后她和我一起画花样子。

笔墨纸砚全都由我出,画出来的花样子由大山哥或者斓书拿到镇上去卖,卖的钱我们三家平分。”顾紫蒨笑着解释道。

“我以前见过张氏的画,确实画的很好。只是那刘老秀才生怕自家儿媳妇抢了他秀才老爷的风头,坚决不准她再动笔。”李氏叹息道。

顾紫蒨没想到还有这一出,不由愣了一下问道:“婶子,刘婶刚刚和我说你家里和杨氏原本还有老亲,这是真的吗?”

“亏那张氏还记得,两家不过是一表三千里的表亲,还是隔着两家的表亲,算不得正经亲戚,两家也早就不走动了。”李氏解释道。

说完,李氏忽然笑着问道:“这不会去张氏让你来问的吧?她倒是想的周全。”

“婶子……”

“她不说,只怕是村里也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件事。”李氏笑着说道。

说完,李氏又忍不住叹了口气道:“那张氏绝对是个好的,也是个能忍的。可惜嫁到了刘家,不然就凭她那一手漂亮的字画和绣工,就算家里没有男人,她的日子也不会过成现在这个样子。”

“我也觉得那个刘婶确实不错,可惜她婆家人太可恶了。”顾紫蒨赞同道。

不想在这人来人往的路上议论刘家的事,李氏话锋一转问道:“你今天给张氏看过病了,她那身体如何,病的严不严重?”

“刘婶身体并无大碍,换个好点的休息环境,再吃几付药就能好。可惜她家里太穷了,想要让她好好补补身体都不行。”顾紫蒨叹息道。

“是啊,她那里但凡多点东西王氏和杨氏就会得到消息,然后全都拿走。今天上午我去看她,给他们母子送了点吃的,这不,才过了没多一会儿,那两个人就找过去了。

这要不是你在那里,今天王氏和杨氏只怕不仅要将这些东西全部要走,还会大闹一场,加重她的病情。”李氏无奈道。

“那王氏和杨氏怎么如此可恶?”知道王氏和杨氏去找张氏麻烦的真正原因,顾紫蒨皱眉问道。

“他们也是穷的没办法才会如此。”李氏叹了口气,解释道:“以前刘家算是村里最有钱的人家,不然刘老秀才也没机会读书。

可惜自从刘老秀才的爹死后,刘老秀才又不思生产,一门心思扑在读书考功名上面。

可惜他空有大志,却没有那个做官的命,一连考了几十年,都没有半点收获,每隔三年还要攒出一大笔的赶考路费钱。

王氏一个女人,在这大山里又没有地方做工,日子过的异常艰难。

好在刘家两个大儿子渐渐长大了,又和村里人学会了打猎,刘家的日子才渐渐好过一些。

刘老秀才自己是个读书人,眼看着两个大儿子错过了读书的年纪,就想要小儿子继续读书。

说起来,那刘家老三也是个争气的,读书比他爹可强多了,十五岁就考中秀才,十八岁考中解元,可惜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带着刘家所有钱财去京城赶考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听李氏说了这么多关于刘家的事,顾紫蒨不仅为张氏叹息,也渐渐同情起王氏和杨氏来。不过她很快想到什么问道:“那刘家还有两个能打猎的兄弟,怎么招也不会沦落到一家人都要一个女子养活的地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