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谬以千里”了。
所以说,王阳明可以说是完全曲解了朱熹的意思,他的这种做法与其说是儒家的“格物”,倒不如说是禅宗的参禅,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一举达到“明心见性”之境,进而见性成佛。
可是,据太渊的记忆,王阳明格物乃是他第一次会试后不久,彼时的他的悟性积累等等毕竟还难以达到那样一种可以“顿悟”的地步。
并且,禅宗思想中更讲究悟性,也就是要“用意不用力”,可是王阳明明显是“力”有余而“意”不足,这样一来,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实事求是的讲,朱熹错了吗?
其实不然,只不过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统治阶级的操纵而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与局限性,正如王阳明的心学在明末也出现了种种乱象,只注重内心不注重实践、只注重个人自性的解放而导致空谈之风盛行。
而这一切该归咎于王阳明吗?显然同样是不能的。
因此,对于事物还是应该保持一份理性的认识。
正如《周易》中所说——“唯有变才是不变之理”。
太渊喃喃自语:“格竹非格物,唯易不易。”
心中不禁也升起离去之意。
“什么?”朱洵在一旁没有听清。
“没什么,朱老先生,贫道在书院叨扰数月,获益良多。”太渊行礼道,“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贫道也打算要告辞了。”
“既然道长有了决定,老夫也不强留道长。毕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洵十分豁达,没有寻常老人那种惜别之情。
“但临别之际,贫道有一样东西相赠,还望朱老先生不要推辞。”